劉禪現在只是表達自己的感慨而已,并沒有讓誰站隊的意思,繼續說道:
“他們只在意成為官員貴族,并且牢牢限制朝廷選拔官員只能在他們這批人中選。”
“便是這四十萬人,其實很多也只是能識字、能寫字而已,能學習經書的只有一部分。”
“能夠獲得資源入仕為官的又是者一部分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不到識字總數的十分之一。”
“朕是萬民的皇帝,萬民都是朕的子民,但是為萬民選拔治國理政的人才,卻只能在這幾萬人里面選擇。”
“朕以為那是不正確的,十四家法他們都藏著掖著,不肯將知識分享出來。”
“這讓朕想起來了春秋時期那些貴族們,將法律藏著掖著不示人。還美其名曰法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然而這樣的貴族都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所以,朕不得不做出改變,廢九家,并將知識公示于眾,這是符合先賢孔子所言的‘有教無類’啊。”
“讓有志者都可以有機會學習,并通過知識和努力改變自己的階級和命運。”
“朝廷也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才能保持欣欣向榮之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此時,黃權和諸葛亮對視一眼,隨后雙雙拱手道:
“陛下思慮深遠,臣折服。”
“陛下文采斐然,才蓋當世。”
衷心折服,廢九家這樣的事情,讓東漢任何一代帝王來做,都不可能成功。
另外,捫心自問,連諸葛亮都認為如果不是劉禪,自己肯定是搞不出科舉取士這樣的操作的。
他甚至經常懷疑,陛下的才能乃是天授,實在是這項制度從出現就透露出一股成熟的味道。
實在是有些超前,如果不是天才的靈光一現,本應該很難出現在大漢的土壤上的。
所以,諸葛亮有時候會有不可思議之感,而他自我腦補解釋為劉禪是天縱之才。
中午時分,大多數考生停止答題,畢竟接近兩個時辰的高強度腦力勞動,著實消耗較大。
于是不少考生停了下來,將考卷收到考籃里,然后取出五湖四海各式各樣的干糧。
并抬手向考場工作人員示意,請求熱茶水供應。
這是入場時候告知過,以及巡考官路過的時候強調過的事項。
考院不提供食物,但是熱茶水不限量供應。
其實人跟人即便是處于同一場景,也是能看出高低貴賤的,這點從考生們的吃食上就能窺探一二。
大多數落魄士族和庶民子弟的飯食就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五谷干糧,偶爾有些帶點醬菜。
而那些富裕之家出身的,便有不少帶著肉食進來的。
甚至還有的攜帶了柴火和精米,現場煮粥吃的。
見到炊煙,劉禪好奇的問道:“這么從容,那個煮粥的學子叫什么?”
不一會,宦官歸來:“稟陛下,其人名叫司馬昭,字子上,年十六,河內郡溫縣人,參加的是文舉。”
聞言,劉禪撫掌一笑:“有意思,就是不知他能取得怎樣的名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