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因為這些瑣碎的人為可避免的因素,而在非戰斗的地方折損。
因此進兵途中,戰兵可以比作嬌貴的大家閨秀,需要照顧好。
而輔兵和民夫是馬夫、仆人,他們必須要奉獻自己的精神和體力,來保障戰兵們的所需。
而為了盡可能減少錢糧運輸的遠程消耗,劉禪一直在致力于進行‘關中’振興計劃。
從蜀中、荊南等地遷徙漢夷人口前來充實安置,充實郡縣,開墾耕田,就地納糧。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件事,經歷過北伐的朝廷大多數文武群臣都已經是有了深刻的認識。
他們作為富貴的上流階級,如果是旅游什么的自己帶著家仆走,也是有相當的困難和風險的。
而那和率領大軍走又完全無法相比,真的不是一碼事。
帶著小股部隊和引領數萬主力軍隊過秦嶺,又是完全無法相比的一件事。
因此,為了避免朝廷每次發動大的戰爭都會被秦嶺給折磨一次。
劉禪也學那曹操搞起了人口遷徙政策,當然,劉禪的人口遷徙不是在戰爭時期,而是在和平時期進行的。
因此不會那么倉促,而且制定了嚴格的物資和安全保障制度,并且派遣御史和東廠的爪牙監督執行。
而且是進行分段遷徙,比如南中征募一批人口遷徙蜀中,蜀中的遷徙到漢中,漢中的遷徙到關中。
竭盡全力降低百姓遷徙的過程中的事故率。
另外,地方流民或征戰而抓捕的俘虜,以及法律判處的有期徒刑的勞改犯。
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押送到關中來,發展屯田。
而為了保障關中的生產建設安全,當下朝廷采取的是沿黃河進行軍事布防。
西側是關中都督吳懿,中間是雒陽留守、執金吾趙云、東側理論上是豫州刺史魏延。
但是這種布防的成本太高了,因此還有另一項選擇,那就是渡河,打下河東地區。
只要朝廷將河東地區掌握在手里,關中便會安全很多,并且軍事壓力便會驟降。
至于打下河東之后如何確保河東的安全,則就是以后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黃河對面,是曹魏新任命的河東太守夏侯霸,對于其沒能投奔自己成為大漢的將軍,劉禪深感遺憾。
當然,歷史的軌跡如今已經被劉禪攪動的不成樣子了,很多人的命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夏侯霸只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延續著先前的國仇家恨,對漢朝廷充滿了敵意。
而魏國朝堂也沒有發展到士族與宗室互相傾軋,以至于要破家滅族的地步。
因此夏侯霸和內部的士人階級這時候并沒有深仇大恨。
而且,根據六扇門探聽到的情報顯示。
據說此人很悲憤于曹魏恐將二世而亡的命運,糾結了一大批頗有報國之志的賓客,并常以戰國名將匡章勉勵自己。
匡章,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
匡章初為齊威王將領,率軍擊退秦軍進攻。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五十日以內,直破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