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諸葛亮,也不能說他不識人,他身為丞相提拔了很多人才,比如保了蔣琬。
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便是在馬謖的身上上栽了跟頭,因為代價太大而被人廣泛熟悉。
所以知人善用,并不一定是真的就能知道對方的一切。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實際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算再怎么親密,也是兩個人,很難完全看懂對方。
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層面,在選賢任能的時候也是如此。
考試的作用確實是篩選,但是并不意味著被篩選掉的就不是人才,只是其不符合考試設置的條件和規則而已。
因此考試要設置的盡可能公平,并盡可能設定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規則。
比如從茫茫人海中選拔那些努力的,勤奮的,天資聰穎的,善于表達的等等。
至于更多,更全面的考察,則就難以做到。
想要全方位考察一個人是否是人才,自然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煉。
給這群人官職和權力,讓他們上手參與國家治理,然后根據表現分出個優劣來?
根本不可能那樣做,成本太高了,對國家的危害太嚴重了,對百姓的傷害太大了。
所以,僅僅憑借幾場考試選拔人才,看起來似乎是有點不公平,不理性的。
但是放眼望去古往今來、中外各地有哪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能比普世且公開的科舉考試,更加公正公平普惠天下人呢?
任何渠道都有規則,但是沒有渠道能像公開考試這樣能讓盡可能多的人參與進來了。
放大到整個國家的人才選拔方面,最能提供直觀參考的便是分數的高低。
公平公正公開用分數量化一個人,低成本高效率。
國家就是需要這樣的一個直觀明確難以被個人操作的標準來選拔人才,降低選才成本。
而不是用抽象的評價去選拔人才,血緣繼承、察舉制、九品官人法都不行。
這就和君主之位的繼承,到底是立賢還是立長之爭似的。
到底是立賢好,還是立長好,正常人當然會認為立賢好。
可是立賢的成本太大了,甚至可能成為國家不穩的根源所在。
什么是‘賢’,‘賢’這個標準過于籠統。
怎么樣才算賢,真就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了,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接著就是爭吵,就是爭斗,國家實力就這樣在內斗中被消耗掉了。
賢不賢都是人為評價,當然是誰拳頭大誰說得對嘍。
就比如,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不堪重用,是不賢。
所以劉備活著的時候,馬謖不被重用。
諸葛亮就覺得馬謖能言善辯博學多識,是大賢。
因此諸葛亮掌權之后,馬謖被重用。
這里面的可操作性太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