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朝廷可以利用陸氏的名聲來安撫本地百姓,降低統治成本。
因此朝廷再下旨,承認了陸績的功績,其為漢朝的臣子為朝廷治理郁林有功。
追封關內侯,命其長子陸宏繼承爵位,和次子陸叡一同賜長安太學童生郎身份。
隨著諸多城池陸續投降,漢軍在廣州的形勢已經算得上是大局已定。
李恢便將收尾的工作交給了李嚴,自己回交州主持編戶齊民以及向南探索東南亞的重任去了。
隨后李嚴率領桓麟、甘醴等諸將展開了對呂岱的長期圍剿。
原則上講,呂岱沒有援軍可等,城內的糧食有限,李嚴將其圍困之后,就這么干耗著消耗其糧草就行。
因為作為進攻方,在陸氏族人的幫助下,漢軍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對周邊地區的整合。
幾乎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從遠征到本土作戰的轉變。
劉禪從后方提拔任命的一大批郡縣官吏陸續上崗,很快就以他們嫻熟的政治經驗,將地方官府運作起來。
在軍隊為靠山,且戰爭不斷節節勝利的背景下,本地的民眾百姓無不竭誠歡迎朝廷官吏的上任。
當然,本地有許多直接投降的豪強勢力,現階段官府要跟他們達成合作關系,依靠他們籌措糧草物資。
土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進行的,先消滅敵人。
溫水煮青蛙,等消滅吳軍之后,他們便會發現自己已經被漢軍包圍了,再掙扎便已經無用。
夏收之后,交廣的糧草供應上來,李嚴徹底沒有了后顧之憂。
而城內的糧草得不到補充,早晚有被耗空的一天,所以李嚴便也不著急了,只需圍困下去。
五月不成就圍十月,一年不成就圍兩年。
啥,你能守城直到老死?我看你是能守城直到餓死。
隨著時間推移,陸續有城池告破,最后呂岱麾下的數千吳軍被包圍在郡治。
這也是李嚴能夠騰出來部分兵力去支援桂陽戰場的原因。
時間來到七月下旬,廣州就剩下呂岱在孤城苦苦支撐。
吳國的桂陽太守也快要被漢朝廷的桂陽太守給干掉了。
而吳王孫權本人,也已經陷入了鄱陽戰爭的泥潭。
朱然在率軍平定丹陽郡的山越動亂,賀齊在孫權后面打醬油。
步騭在豫章郡和廬江郡南部與漢軍對峙。
向朗不斷派遣彭虎、趙累、王甫等將領率軍前往荊揚邊境上進行軍事演習。
搞的對面的吳軍天天提心吊膽,生怕對面隨時殺過來。
總之,當下的江東真的是,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但是先王沒有留下什么殊遇。
比起忠誠于內,忘身于外,麾下的那群侍衛之臣不知多少人總想著要報銷掉吳王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