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孫權很沒有安全感,雖然他背刺了很多次盟友,到了此時,他卻無比希望夯實跟盟友的情誼。
他已經得到劉禪下令將荊州的糧草向北方調動的動作。
孫權立刻就意識到戰爭就要爆發了。
然后讓人馬不停蹄的將這個消息向他的盟友曹睿共享,告訴他要做好準備。
而且即便自己形勢已經十分艱難了,孫權也要為盟友努力擠出來一點資源提供幫助。
若是曹睿真的決定參與戰爭,那孫權也可以置丹陽的局勢撂下不管,讓朱然和賀齊率兵去支援。
同盟的三家中要是決定發兵進攻,或者受攻打需要防御的時候,需要另外兩家主動一起出兵配合。
這樣才能算是履行了盟約的要求,才是一個合格的盟友。
所以孫權很重視這第一次的合作,若是曹睿要求自己配合行動就不遵從。
那么今后孫權自己這邊有需求的時候,恐怕也不能夠指望盟友的支援了。
這種事都是相對的,享受相應的權利的時候,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孫權不是公孫淵那樣的愣頭青,作為政治家他能看到更長遠的需求,而不是只關注眼前的利益。
“王上,此時我江東已經如同在煮沸的大釜中游泳,自救都已經竭盡全力,如何能再耗費自己的津液去給別人降溫呢。”
以張昭為首的一批臣僚對于孫權平叛都來不及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出兵去招惹大漢的行為表達了反對意見。
張昭背后站著的依舊是那些江東士族,他們的利益需求在江東,他們已經不希望再對外作戰了。
作為江東政權本土化的代表人物,張昭在看不到對外希望的時候,也順應江東本土士族的利益需求。
他現在已經認定,江東的未來是割據政權,甚至是能爭取偏安一隅都算是好的。
至于前途,大抵是沒有了,但作為孫吳政權的老人,張昭還是會幫助孫氏延續下去。
至少自己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自己死后,吳國是怎樣的未來,便不是他能操心的事情了。
張昭和江東士族臣僚們一致認為他們現在能構筑當今的防線已經足夠了。
當務之急應該是將內部的叛亂平定,休養生息。
士族豪強是為了自己的家族繁衍壯大,他們并不想打仗,除非是能夠掠奪別人壯大自己的戰爭。
可是從很久以前,跟著孫權去打仗就不是掠奪補充,而是消耗。
這些支持孫吳政權的士族豪強們在孫權身上下的大量投資,經過一次次戰爭被大量損耗,卻沒能為他們獲得足夠的回報。
雖然孫權給予了他們地方自治的權力,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壓榨鄉里,將百姓的生產資料和生產物資都收歸己有。
但是這個回本的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他們不希望打仗,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家族是否壯大。
吳王國的前程其實不太重要,畢竟他們可以投降。
家大業大的推出一部分人承擔掉家族出仕吳國的全部罪孽,剩下的一大家子便能毫無心理負擔的投奔漢的懷抱。
這是大家族的生存守則,有時候連國法可能無法處置他們的子弟。
但是家法可以,當家法要家族中某個人去死的時候,那他就一定要為了家族去死,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規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