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的意思也就是首先向韓表示一定會出兵相救,促使韓國竭力地抵抗魏國入侵,但又不急于出兵。
等到韓、魏兩國全都疲憊不堪的時候,再發兵救援,從而名利雙收。
“當時,韓國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并攻滅了鄭國,實力大增。今司馬仲達當世名臣,于并州擁兵近十萬之眾,與昔年之韓國何其相像。”
當年在新鄭高大的城墻上,韓昭侯滿面愁容地對身邊的申不害說:
“此戰若再戰敗,我韓國百年基業只能拱手讓人了。”
申不害大聲回道,“君上,我韓國精銳還在,我韓國元氣還在,新鄭城中還有變法以來我們訓練的十五萬大軍。列國必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我韓國被滅,只要我們堅守待援,事情就一定會有轉機。”
韓昭侯堅定了信念,不斷地進行戰前動員,將韓國的元氣全部調出與魏軍拼殺,彼此消耗。
就像當年的齊國決定先放干韓國的血,將韓國踢出爭霸的候選人序列,然后在圍魏救韓一樣。
燕國即便是出兵救援,也應當是等司馬懿跟漢軍互相拼死消耗之后,然后去漁翁得利。
而不是火中取栗,通過折損自家將士們的性命,去給別人謀求利益,保存生機。
與孫權不同,公孫淵的大腦無法處理太過復雜的戰略問題,他沒有清晰的政治理論,因此容易被別人改變。
面對臣僚們的多番勸諫,他動搖了自己先前的決定。
經過一番思考,公孫淵最后竟然采納了楊祚這個看似能做贏家通吃但實際上漏洞百出的‘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計策。
曹叡并不知道公孫淵已經變卦,他先后得到了孫權、公孫淵會支援盟友的表態。
這讓他緊張的心稍微得到了放松,此前他一直是緊繃著的。
他對天下局勢感到緊張,對自己建立的雍國也是事無巨細的親自把關。
他很忙碌,之所以這樣忙碌不是因為他是工作狂,而是因為他不得不這樣做。
在外人看來,曹叡在處理政事的時候曠達嚴謹,善于納諫,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書他皆一一過目,毫無倦意。
實際上,他的忙碌是因為他要將權力都抓在自己的手里,要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
既然是自己說了算,那幾乎所有的事務都得他來處理,自然是忙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忙碌,在曹睿看來是值得的,他確實通過這樣的忙碌工作,將雍國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從雍國尚書臺的行政,到軍隊的調動,他構建了一套雍國的政府運轉系統。
獨立于曹魏中央朝廷,他可以用雍國的政府管理治下的領土,而他是唯一的國君。
曹魏中央只能跟他這位雍王對話,而無法指揮他麾下的文武群臣。
曹叡的政治手段毋庸置疑,不愧是得到了曹操親自教導的好圣孫。
原本歷史上的曹叡也是被評價為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
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
他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
而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戰事調度中于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繼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