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于漢朝廷來說,此次針對并州展開的征伐行動絕對不容許發展成為一場漫長膠著的拉鋸戰。
最初的相互試探,圍繞這座重要的浮橋所展開的激烈爭奪整整持續了一整天。
經過這場小規模鏖戰后,漢軍這邊僅僅折損了一小部分兵力,同時有四艘用于作戰的小船被毀壞。
相比之下,魏軍的傷亡情況則稍顯嚴重些,其將士的傷亡人數大約超出漢軍四五成之多。
不過,從總體數量上來看,雙方其實并未相差太多,也就百來人的差別。
盡管魏軍手中的許多木筏在此番交鋒中也被摧毀或被河水沖走,但由于這種木筏的制造工藝相對簡單,材料也容易獲取,所以魏軍的將士們對此并不是特別在意。
通常來講,處于防守一方的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理應低于主動發起攻擊的一方。
然而,在此處戰場上卻出現了相反的情形。
但是雙方的將領對此倒也不覺得太過奇怪,畢竟漢軍將士們所持有的武器裝備明顯更為精良,再加上他們歷經數年積累下來的高昂士氣,使得其戰斗的時候更加忘命表現的戰斗力更強。
此外,吳懿統領的這支隊伍當中多數都是身經百戰、經驗極為豐富的老兵。
反觀夏侯霸所率領的部下,則有相當一部分士兵是剛剛應征入伍僅十來個月左右的兵員。
當然,十個月入伍的士兵訓練后完全稱得上是正規軍了,只是面對百戰老兵的時候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然而即便是面臨可能會承受更為高昂傷亡的風險,夏侯霸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挺身而出,并堅定地堅守在戰斗的最前沿。
他深知自己肩負著的重擔往小了說是河東的存亡,往大了說是關乎并州乃至于曹魏的存續。
必須不計一切代價地死死堵住洶涌而來的漢軍,只有這樣,才能為后方的司馬懿贏得寶貴的調兵遣將時間。
此番雙方的這場戰爭,第一個關鍵性的戰場便位于河東地區。
毋庸置疑,河東郡的得失意義非凡且極其重要,此地堪稱一處擁有極高戰略價值的軍事要沖。
毫不夸張地說,哪一方能夠成功占據這個地方,哪一方就可以在后續整個戰局當中掌握住主動權。
而在河東之后,河內郡固然也是相當重要的,但相較于河東而言,其重要性還是稍遜一籌。
不過對于司馬懿以及其所統率的魏軍而言,河東與河內這兩個地方都很重要,不僅意味著他們勢力范圍得以拓展和補充。
其緊鄰的黃河更是一道至關重要的南部屏障。
雖說黃河這條天塹的險峻程度或許比不上波瀾壯闊的長江,但它無疑仍是一道極為重要的地理防線。
在此處,魏軍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優勢,有效地牽制并消耗漢軍的兵力,從而為后續的作戰打下堅實基礎。
要是擱平原上排開陣勢,夏侯霸也知道自己絕對無法以這樣的交換比拼耗對面的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