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場又一場勝仗的累積,敵人對劉禪愈發忌憚,視其為心腹大患。
而他麾下的將士們則對這位皇帝陛下越發崇拜與信賴,甘愿為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多年以來,劉禪率領軍隊四處征討敵寇,軍中的絕大多數將領或曾直接接受他的指揮調度,或因在其麾下奮勇殺敵而立功受賞,得以加官晉爵。
除此之外,劉禪深知將士們浴血奮戰背后的艱辛付出,始終致力于改善基層將士們的待遇和保障。
不斷完善各項福利制度,確保每一位士兵都能得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
同時對于那些年老退役的將士,劉禪還制定了一套完備的退休保障機制。
讓他們能夠安排到鄉村基層崗位上,即便身有殘疾也能安享晚年無后顧之憂。
正因如此,全軍上下對劉禪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愿為其效死力。
總而言之,不管是面對中上層的將領們,亦或是底層的普通官兵,劉禪都是他們毋庸置疑的領袖。
然而身為堂堂一國之君,劉禪便不能像以前那樣親自掛帥了,皇帝的御駕親征意義非常重大。
畢竟,皇帝的一舉一動皆牽一發而動全身,其行動就意味著朝廷核心的轉移,這將引發整個朝廷中央官僚體系的劇烈震蕩,涉及到成千上萬個官吏職位的變動與調配。
同時,為了確保中樞行臺得以順利運轉,必須預先籌備海量的物資予以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皇帝親自出征,勢必會在民間掀起軒然大波,有可能會導致民心惶惶不安,會讓一些細作和刁民有機可乘。
反之,如果劉禪留守長安,那么他不但可以憑借手中的最高權力和最強硬態度,為前方作戰的大軍源源不斷地輸送所需的各類后勤補給,而且還能夠起到穩定天下百姓之心的關鍵作用。
從古至今,皇帝決定御駕親征通常只有兩種情況:
其一自然是形勢已然危急萬分,迫不得已而為之。
其二則是這場戰爭具有決定性意義,并且能夠一舉奠定勝局。
倘若此次的目標是征討冀州,并徹底消滅曹魏政權摧毀偽天命,那鑒于其中所蘊含的重大政治影響,劉禪興許會考慮親自統率大軍出征。
但僅僅只是針對區區一個并州而言,尚不足以讓劉禪興師動眾,擺出如此之大的陣勢。
當然,真的不是劉禪會怵他小小司馬懿,他一個追封的皇帝誰怕誰啊。
劉禪覺得要對付司馬懿,壓根用不著自己使出全力,只需隨意指派一個丞相諸葛亮出馬,就能將其擊敗。
畢竟在劉禪眼中,攻占并州這件事兒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艱難險阻。
從戰略角度來看,連整個并州都沒能完全占據的司馬懿,又怎么可能成為自己的敵手呢?
當然司馬懿作為卓越的軍事家,或許會在戰術層面耍些新花招出來。
不過對于這些潛在的變數,劉禪可是打心眼里堅信讓諸葛亮來,是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自如的。
從一開始讓劉禪真正憂心忡忡的并非戰爭本身,而是拿下并州后的治理工作。
這里面的難題可真是剪不斷理還亂,豪強宗賊橫行、復雜難解的民族矛盾、還有一堆歷史遺留下來的棘手問題,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布置發展規劃。
這些問題讓人眼花繚亂,光是聽聽那些細作們搜集回來的情報,劉禪就感覺腦袋疼,一個比兩個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