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的司馬懿,也勉強算得上是兵多將廣了。
司馬懿親自率兵一萬,并讓其弟司馬孚亦統領著另外一萬兵馬。
兩人分兵兩路,分別對這兩座營寨形成合圍。
要知道,這兩家的軍隊此時已然失去了首領的統率,猶如一盤散沙般群龍無首。
盡管起初他們或許仍心存僥幸想要負隅頑抗。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陷入了緊張的對峙狀態后,看著外面烏泱泱的大軍,他們漸漸地士氣跌落冰點。
僵持過后,這兩支失去主心骨的隊伍逐漸意識到自身處境的艱難以及反抗的無望。
最終,他們不得不接受司馬懿的要求,選擇打開營門向包圍他們的魏軍投降。
接下來,對于這兩股數量眾多的人馬進行整頓工作著實耗費了不少精力。
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兩家人馬還是順利地被納入到了司馬懿所掌控的統一軍事架構之下。
前后不過一天半的時間,這場上級領導針對下屬們的政變便已經基本宣告結束。
比起漢人營寨還需要安撫,胡人義從騎兵則就簡單多了,直接亮刀子,他們打不過便選擇臣服了。
之所以將這些胡人也整編,純粹是因為司馬懿的政治信譽已經破產,留著讓他們獨立在指揮體系之外便是隱患。
而且將來萬一魏軍勝利了,其他諸胡也已經無法跟魏軍和平相處。
現在吞掉這五千人,也算是變相的削弱了一下烏丸人和匈奴人的勢力。
自此,司馬懿手中可以直接掌控和調遣的魏軍兵力。
大致包括約一萬名左右的地方軍士卒、五千多名來自北方草原的胡騎,以及多達三萬四千名經過重新整編的部隊。
就在此時,司馬懿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了典型的任人唯親之舉。
眾多司馬家族的成員紛紛得到提拔,得以進入軍隊任職。
不得不承認,河內的司馬氏族確實是人丁興旺,族中子弟數量眾多,足以滿足司馬懿對于人員任命的各種需求。
如此一來,將所有這些兵力全部加在一起,粗略一算便已有整整五萬人之眾。
緊接著司馬懿便向外聲稱自己親自統率著十萬大軍揮師南下,準備與來犯之敵一決高下。
之所以這么說,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自己底層士兵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則是唬敵人的底層士兵。
高層是騙不了的,在高層幾乎可以算作敵我雙方共識的是,這支所謂的“十萬大軍”實際上并非都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銳。
由于兵員構成復雜多樣,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士兵缺乏足夠的戰斗經驗和協同作戰能力。
因此在司馬懿實際指揮時,并不能做到如同操控精銳部隊那般得心應手、如臂使指。
為了確保整個行軍和作戰計劃的順利實施,司馬懿采取分批次逐步進發的策略。
而這樣做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整體行進速度較為緩慢,但到底是進軍了。
然而,雖然司馬懿此人向來行事果決高效,但在他行動的同時,諸葛亮率領的大軍亦是爭分奪秒地向黃河防線發起全力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