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司馬懿智謀過人,且有著凌厲無比、殺伐決斷的手段。
但此時此刻,曹魏一方已然失去了天時之利,這一次上蒼并未垂青于司馬懿。
他還是慢了一步,就在八月十四日這個中秋節的前夕,局勢發生了突變。
兩股漢軍幾乎在同一時間成功地在黃河北岸牢牢站穩了腳跟。
并且他們如沖出牢籠的猛虎一般,對那些曾拼死阻攔他們前進腳步的魏軍守軍展開了一場報復性追殺。
要知道,在此之前,由于遲遲未能盼來援軍,魏軍的前線陣地早已是風雨飄搖、危如累卵。
而在漢軍將士們那如海浪般一波接著一波的持續不斷的猛烈沖擊之下,防線自然是不堪重負,出現了破綻。
被突破的并非只有一處,而是兩處。
當然只要有一處被突破了,魏軍注定要被漢軍橫推。
一處還是兩處被攻破,區別就是之后魏軍敗亡速度的快慢而已。
其中一處乃是風陵渡,此處正是由漢將王連親自率軍攻破的。
隨著風陵渡的淪陷,河東地區瞬間陷入了漢軍的鐵蹄之下,形勢變得岌岌可危。
而另一處則是位于鞏縣的渡口,只見漢河南尹程畿身先士卒,手持長戟奮勇殺敵,與蜂擁圍堵上來的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
在這場激烈的鏖戰之中,有不少敵船因遭受重創而不幸翻倒在了滔滔江水中。
最后河內之地亦拉響了緊急警報,整個戰局對于曹魏而言已是愈發不利。
程畿這邊純粹是強攻取勝,并沒有什么波折。
話說那風陵渡一帶,漢軍的戰斗表現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其中蘊含了一些兵法運用之妙。
起初,屯騎校尉王連自潼關出兵,朝著風陵渡發起強攻。
他率的一萬名潼關精銳皆是身經百戰、訓練有素的精兵悍將。
這一萬大軍旌旗蔽日,很有攻破敵軍防線之勢。
諸葛亮在摸清魏軍各防御點兵力分配的大致情況后,便又迅速調遣右督軍吳班帶領五千精兵奔赴風陵渡戰場,以增強己方的攻擊力量。
如此一來,總計一萬五千人的漢軍精銳猶如洶涌澎湃的洪流,一波接一波地向風陵渡那僅由四千名魏軍駐守的防線發起猛攻。
由于人數優勢很大使得漢軍將士們能夠輪番上陣輪番休息,始終保持一定的體力和高昂的斗志。
他們或奮勇在前沖殺,或稍作休整后再度投入戰斗,形成了持續不斷的強大攻勢。
反觀魏軍這邊,由于兵力有限,士兵們不得不一直堅守崗位,無法得到有效的輪休和調整。
眾所周知長時間處于高度緊張的作戰狀態下,對于任何人的精神力都是一種極其殘酷的折磨。
絕大多數魏軍士兵都感覺有些苦不堪言,隨著時間推移,整支部隊就逐漸顯露出疲態。
他們原本就因連續奮戰而疲憊不堪的身體,此時更是難以支撐高強度的戰斗需求,戰斗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