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慶幸的是,秦朗還算具有一定遠見卓識的將領。
他早在數日前就預見到可能出現的危機,并當機立斷地向各地下達了收割糧食并藏匿于城中的命令。
雖然提前七八天收割莊稼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減產,但好在影響并不是特別嚴重。
比起過段時間后一無所有,現在能搶救多少是多少,都是賺到。
這些糧食必須盡可能搶奪到自己手中,讓對面的漢軍搶走總歸是大損失。
然而,各地由于戰爭的迫近紛紛將青壯年勞動力召集到城池之內,以加強防御力量。
更糟糕的是,不少地區還涌現出大批逃亡的流民,這使得原本就緊張的人力狀況雪上加霜,大量無主的土地根本無人料理。
不僅如此,就連秦朗自己也在早先就征調大量的青壯民夫去從事軍事相關工作,導致郡內各個地方的農活被嚴重耽擱下來。
留給秦朗的時間不多,即便是那些曾經實行過屯田制度的地方,現在也因為制度的荒廢而變得混亂不堪,執行效率異常低下。
而且秦朗不過是剛上任一年的太守,在本地并沒有建立多么強的威望,便是底下的各縣長官有的他都沒有見過。
至于本地的那些豪強勢力,他們可未必會全心全意地效忠于曹魏政權。
他們各自掌管著自己龐大的莊園和田產,并擁有眾多的佃戶為其勞作。
對于那些被他們圈占起來的田地中的糧食是否要進行收割,秦朗的一道命令并不能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當漢軍如狂風驟雨般一路追殺而來,直抵溫縣城下時,城外超過半數以上的農田仍然處于未收割的狀態。
倒是有一些麥田被秦朗下令焚燒,漢軍匆匆趕到此地也不能分兵救火,只得看著這些麥田最后被焚燒成灰。
而面對漢軍圍城,秦朗心里很清楚,如果貿然出城與漢軍爭奪剩下的糧食,無異于以身犯險,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于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毅然決然地下令緊閉城門做起了縮頭烏龜。
當程畿率領著軍隊氣勢洶洶地包圍溫縣時,他的目光自然也注意到周邊鄉村田地中的細節。
那里原本應該是一片金黃、麥浪翻滾的豐收景象,但如今映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
大量的莊稼被魏軍用各種粗暴手段肆意踐踏和毀壞,這場景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又深感惋惜。
當然,魏軍行動倉促,且活動范圍有限,只破壞了城池周圍三十里內半數的田地。
對于剩余的寶貴糧食資源,程畿深知必須要妥善加以保護。
于是,他果斷地下達命令,無論是有主人認領的糧食,還是暫時無人問津的無主之糧,一律全部收歸公有統一調配使用。
面對這樣的局勢,那些尚未拋棄自家產業而選擇留守的地主們,雖然心中充滿了不情愿,但在強大的漢軍面前也只能乖乖就范。
他們紛紛十分“自覺”地獻出自己田地上的糧食,以此來討好漢軍,期望能夠借此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