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這一天,曹爽帶領著他的軍隊,一路向北行進,燕縣。
他們將數千守軍留在了靠近邊境城池,以確保的安全。
最終,這支由八千名精銳雍軍組成的隊伍成功地渡過了波濤洶涌的黃河。
起初,曹爽原本計劃前往朝歌城協助防守,但就在行軍途中,他得到了一則消息。
位于西南方向的汲縣還沒有被漢軍所攻破。
這個情報讓曹爽迅速改變了戰略決策,他毫不猶豫地率領大軍轉向南方。
朝著汲縣疾馳而去,決心救援這座城池,將漢軍堵在汲水以南,為自己拱衛冀州爭取更多的戰略空間。
與此同時,趙云在得知曹爽撤軍后,并沒有選擇窮追不舍。
相反,他只是象征性略微追擊了一小段距離,隨后便果斷下令停止前進。
緊接著便馬不停蹄地返回去,著手加強原武、陽武、中牟以及開封這四座城市的防守力量。
趙云向來以沉穩著稱,與激進的戰爭狂人魏延不同。
他宛如一位精準無誤的執行者,始終堅守在既定的規矩和框架之內行事。
對于上級交予他的每一項任務,無論多么艱巨,他都會全力以赴地完成。
同時,對于上級領導沒有交代的事情,他也絕不輕易跨越雷池半步。
此次也不例外,盡管曹爽已經撤退,使得他這邊的防守壓力驟然減輕了絕大部分。
但由于并未接到來自諸葛亮或是劉禪關于反攻陳留郡的明確命令,所以趙云絕不會貿然采取行動。
經過深思熟慮,趙云決定與鄧芝共同商討當前局勢及應對之策。
兩人經過一番深入交流后達成共識,隨即派出信使快馬加鞭地向遠在后方的諸葛亮送去書信,詳細匯報了這里的情況,并懇請諸葛亮下達新的指示。
趙云如今位高權重,多少有些淡泊名利的狀態了。
鄧芝比趙云年輕,他自己非常渴望能夠立下戰功。
于是在跟諸葛亮的信件中主動請求率領軍隊渡過黃河向北進發,投身于激烈的戰場之中。
就在差不多和曹爽渡河的那一天之后的三日,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諸葛亮也選擇了從風陵渡乘船順利地渡過了黃河,成功踏上了河東的土地。
一直以來,諸葛亮做事都以沉穩著稱,但這一次他敢親自踏入河東地區。
顯然是因為他心中對于當前局勢有了自己清晰的判斷,穩重的諸葛亮認為此刻的河東已不再是什么充滿危險的地方了。
諸葛亮絲毫沒有在黃河岸邊過多逗留,在迅速地批復并同意了鄧芝那封滿懷熱忱的請戰書之后。
他便馬不停蹄地帶領著大軍指揮部朝著河東的郡治所在地安邑疾馳而去。
諸葛亮之所以會如此篤定地認為河東不再是一處險地,自然是有著充足的理由作為支撐。
在此之前,英勇善戰的王連部與吳班部在成功奪取風陵渡這個戰略要沖之后,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而是果斷地兵分兩路,一路氣勢洶洶地向著駐守蒲坂的夏侯霸所部撲去。
另一路則徑直殺向了位于安邑的夏侯霸的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