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多久,司馬懿便親身感受到了漢軍那氣勢如虹的兇猛攻勢。
只見漢軍如潮水一般洶涌而來,喊殺聲震耳欲聾,讓人不寒而栗。
面對這樣凌厲的攻擊,司馬懿更是認定這是諸葛亮的謀略。
愈發堅信諸葛亮此舉意在牽制住他,以便讓兩翼部隊順利完成合圍之勢。
司馬懿心中暗自驚嘆不已,想不到諸葛亮的野心竟是如此之大,妄圖憑借此役一舉殲滅自己所率領的五萬大軍。
不過,司馬懿可不會乖乖束手就擒,既然局勢已然明朗,那么撤退便是當下唯一的選擇。
但眼下漢軍緊緊咬住不放,猶如饑餓的狼群,想要輕易擺脫談何容易?此刻想要毫發無損地撤離戰場幾乎已無可能。
此時,留下一支殿后的部隊已是勢在必行之舉。
畢竟,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刻,只有舍棄一部分兵力來阻擋追兵,主力部隊才有機會成功逃脫。
然而,如何安排這支殿后部隊卻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因為這不僅涉及到人員的調配和戰術的運用,還需考慮到士兵們的心理狀態。
所謂“斷尾求生”雖說是一種常見的軍事策略,但要實施起來絕非易事。
首先得確定誰去充當這個“尾巴”,這可不是個輕松的任務,因為殿后的部隊往往意味著巨大的傷亡,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
而且,絕對不可以挑選那種無法盡忠到底、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可能臨陣倒戈之人來擔當殿后的重任。
要知道,上萬頭豬若是讓漢軍前去抓捕,或許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然而,如果是由軍官率領著整支隊伍有組織地成建制投降,那么這一切將會發生得極為迅速。
屆時,被留下來執行殿后任務的部隊,非但無法有效地阻止敵軍的進擊,反倒會變成自身的奪命符咒。
不但未能對敵人的攻勢形成有效的阻礙,反而極大地降低了對方將己方全部殲滅的難度,使得他們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包圍并剿殺過來。
這種局面一旦出現,后果簡直不堪設想,很有可能直接導致全軍覆沒的悲慘結局。
因此,在決定殿后人選時,必須慎之又慎,確保不能所托非人。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這場生死較量中博得一線生機。
這些都是博弈和利益計算,被選中的之人并非毫無感情的機器。
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牽掛,每個人都是活生生且利益復雜的個體。
無論是誰,司馬懿無法保證他們跟自己是絕對的一樣心思。
再者,即便決定了派出誰統領殿后部隊,還要斟酌用作誘餌的數量。
給得多了,難免會感到心疼。
給得少了,則難以起到阻攔敵軍追擊的作用。
更麻煩的是,這些誘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物品,它們背后代表著那些即將面臨生死考驗的戰士們。
如何在保證主力安全撤離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并達成戰略目標,著實令司馬懿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