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除掉權臣,還不足以彰顯世隆的雄才大略。殺一個權臣容易,重新奪回長期被大臣分割的權力難上加難。
在鏟除權臣之后,世隆充分利用各大貴族、勛貴之間的矛盾,左右制衡,通過政治博弈撈取權力,最終漁翁得利,鞏固了王權。
建國稱帝,就是他的一招政治妙棋。全國的政治地位獲得整體提升,全民受惠,取得廣泛支持,圈粉無數。
為了轉移國內政治矛盾、提高自身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世隆接下來就是發動對外戰爭。
戰爭對象的挑選,也透露著世隆的智慧和魄力。
在世隆即位之前,南詔剛剛出兵幫助驃國今緬甸打敗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這次悍然干涉別國內政軍事行動的最高統帥,是大將軍段宗榜。
也正是在凱旋的時候,段宗榜騙王嵯巔一起迎金佛,并趁王嵯巔拜佛的時候,將其一刀砍死。
如果繼續對南亞諸國用兵,無疑會提升段宗榜的聲望。段宗榜也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王嵯巔。
世隆野心勃勃,氣吞山河,他沒有挑軟柿子捏,而是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曾經的宗主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大唐。
對外戰爭,除了能夠撈取聲望,更能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黨羽,從而回收兵權。特別是可以瓦解段宗榜在南亞的勢力。
所以,對大唐發動戰爭,是世隆一舉多得的選擇。
這才是“安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安南戰爭”持續了七年之久。
期間,世隆不斷加大軍隊投入,從最初的數千人增到三萬,從三萬到五萬,最后竟然高達二十萬亦有記載稱是三十萬,總之,基本是傾盡全國之力了。
世隆也取得過輝煌戰果,曾一度將安南劃入南詔版圖,并設置“安南節度使”。
最終,咸通七年866,十月,大唐收復安南,把南詔侵略軍徹底趕出大唐領土。“安南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的結果也比較吊詭,那就是沒有失敗者。
大唐維護了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勝了;
世隆也達成了戰略目標,沒輸。
南詔大將軍段宗榜,在本次戰爭中被大唐擊斃。算是世隆的意外驚喜吧。
至此,南詔國形成了全國軍民緊密團結在以世隆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權力體系周圍,同舟共濟,上下一心的局面。
戰爭初期,南詔一度順風局,甚至對大唐形成壓倒性優勢。
大唐無意“扮豬”,一方面是地區軍事存在薄弱,一方面是高層的戰略誤判,還有另一個原因掣肘,那就是后院起火徐州軍亂。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