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到李克用帳下之后,劉仁恭一刻也沒閑著,先把自己包裝成悲情英雄,“居燕無罪,以讒見逐”,然后積極出賣自己的“母國”,盡道幽州虛實,證明幽州極易攻取,并積極為李克用謀劃攻打幽州。
幽州即便可取、好取,卻不是李克用的戰略核心,也就缺乏伐燕的動力。這可急壞了劉仁恭,他上躥下跳積極運作,揚言只要借給他一萬河東兵,他就能讓李克用坐享其成,擁有盧龍十二州。
而當時李克用正忙于平定李存孝之叛,分身乏術,禁受不住劉仁恭的誘惑,于是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給劉仁恭數千人馬。結果劉仁恭再次失敗,無功而返。
天無絕人之路。李匡籌隨后主動侵犯河東,挑釁李克用。劉仁恭再次抓住機會,主動請纓,甘做帶路黨,愿當伐燕急先鋒。
被李匡籌激怒的李克用,終于決定對幽州動手,這才有了今日。
劉仁恭自打投靠河東之后,就摸透了河東勢力內部的組織架構,除了對河東將領進行大規模無差別地毯式行賄外,更對重點人物蓋寓進行精準轟炸,重金賄賂。所以李克用身邊人都在為劉仁恭說好話。
漸漸地,李克用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最初判斷了,為了獲取客觀真相,李克用決定搞一次民意調查,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李克用低估了金錢的力量。“民意調查”的計劃被身邊人透漏給了劉仁恭。
劉仁恭就花錢雇了一幫群眾演員。當調查團下到民間走訪時,得到了幾乎一致的調查報告劉仁恭在民間有著極高的威望
身邊文武官員一致推薦,百姓呼聲甚高,其本人又積極主動愿當“幽奸”,于是,李克用這才表奏劉仁恭為盧龍留后,讓他做傀儡。
劉仁恭自始至終都是在利用李克用,處心積慮地想要割據幽州稱雄稱霸,實現他的人生目標。現在,他的半張屁股已經坐上了幽州寶座,要想坐穩,就要拔掉寶座上的幾顆釘子
1,競爭者,幽州盧龍軍的老同事們。
劉仁恭很有自知之明,知道這些人的聲望是高于自己的,他們是最大的威脅
2,河東駐軍,幫劉仁恭鎮場子的打手。
這些駐軍名義上是幫劉仁恭看場子,為他的傀儡政權保駕護航,實際則是對劉仁恭的監督約束,防止他不聽話。
3,監軍們。
他們名義上是協助劉仁恭處理公務,實際上是河東的勢力延伸,分化、控制劉仁恭的權力,監督劉仁恭傀儡機構的日常運作,匯報劉仁恭傀儡機構的思想動態是幽州地面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留德”,留得。李克用想讓燕地留在河東版圖之內,給自己留得。偏偏這三個字也存有歧義,燕地就留在燕地,燕人得之。
“燕留德”,一語成讖,燕地果然就留在了燕人手中。
4,民意,幽州軍民的實質擁護。
劉仁恭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他要想脫離河東勢力的控制是非常困難的,比攻占幽州還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