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郜一聽,言之有理,叔叔一生戎馬,為何畏首畏尾,不如一介書生有膽魄手握重兵卻玩寇不前,莫非是王郜后背一涼,于是給王處直下令叔叔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頭
在面臨大敵當前的時刻,通常都是武將激進,文官保守。偶爾也會有武將消極主和,而文官積極主戰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出現這種局面,往往都會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創造文官帶兵、獲得大勝的奇跡,例如明朝“北京保衛戰”中的于謙。
如今,危如累卵的定州城內,也出現了這種歷史性時刻。那么這位英勇無畏的書生梁汶,到底是秀兒,還是逗兒,到底是青史流芳還是淪為笑柄,將會很快揭曉。
王處直奉命挺進到沙河,迎頭阻擊張存敬。
戰斗打響了。
戰斗結束了。
超過一半以上的定州軍被汴軍殲滅,“亡大將十五,士死者數萬”。殘兵敗將保護著王處直逃回定州。
敗軍回城之后,立即發動兵變,驅逐節度使王郜,擁護王處直做留后。王郜攜家眷逃奔河東太原府。
張存敬尾隨而至,包圍定州城。十天之后,朱溫親率主力部隊抵達定州城下。
大帥親自督戰,張存敬更加賣力表現。大帥既然允諾把鎮州成德賞給葛從周,豈能不把定州義武賞給我張存敬架起云梯,準備好沖車,迫不及待地要發動一場攻城戰。
王處直親自登上城門樓,大呼“敝鎮于朝廷未嘗不忠,于藩鄰未嘗失禮。往日無怨,近日無仇,不明白您為何要兵戈相向啊”
此言非虛,并不是客套話。
定州義武軍,是為數不多的自始至終都忠于朝廷的藩鎮之一。建中三年782,唐朝始設定州義武軍,首任節度使是張孝忠契丹人,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朝廷賜名,此人是安祿山手下,曾參與“安史之亂”,兵敗后歸順朝廷,之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幫朝廷平定叛亂,勤王有功,至死效忠朝廷。張孝忠死后,他忠于朝廷的魂魄影響著歷任義武軍節度,在那個藩鎮割據的亂世,定州義武軍成為一股清流。
前義武軍節度王處存王處直之兄,更是有大功于朝廷。
當時,黃巢犯長安,消息傳到河朔地區,王處存悲傷不已,一連幾日嚎啕慟哭,不等接到勤王的指令,就親率大軍馳援長安。在收復長安的戰役中,王處存不計個人得失,不惜一切代價,奮勇當先,立功最多,且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全軍以白布纏頭,號為“白頭軍”,用以區別其他藩鎮的亂兵。
也正因其軍紀嚴明,不騷擾百姓,所以保持著完整的建制和戰斗力,也就因此成為唯一一支在黃巢反撲中全身而退的部隊。
討賊期間,每當言及國難未平、圣駕西狩,王處存都會忍不住嗚咽哭泣,悲憤之情溢于言表,各路諸侯藩鎮紛紛被他的忠義氣節所感動。
平定黃巢之后,時任討賊總司令、宰相王鐸,論功行賞,白紙黑字明確寫明勤王舉義,王處存功居第一;收城破賊,李克用功居第一。
王處存病逝后,兒子王郜繼任義武軍節度使,距今剛滿五年。
所以王處直擲地有聲,我們定州義武軍于國不可謂不忠憑什么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