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弟趙匡明當初也打算東奔楊行密,他的兒子趙承規以諸葛亮兄弟的故事勸諫,說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分事二國,千古流傳,如今我們如果全奔淮南,只恐怕淮南生疑。
趙匡明恍然大悟,于是改道西上,最終投奔了西川王建。
趙氏兄弟不是強行致敬諸葛兄弟,而是出于現實的考量。因為朱溫與趙匡凝的實力相差懸殊,趙匡凝敗得干脆且迅速,實力尚存,猶不失軍心民意而趙匡明更是未戰而遁,實力雖然弱小,但得以全部保存。
再來看淮南集團內部的情況楊行密的實力原本不如朱溫,近期又遭削弱田頵、安仁義、朱延壽叛亂李神福、臺蒙病死楊行密已經染病,身體情況欠佳僅兩個月之后就病逝了楊行密諸子皆不成器,后繼無人。
在這種情況下,趙氏兄弟成建制涌入淮南,說是避難,萬一晁蓋等人就是借躲避“劫生辰綱”之難而火并王倫,搶了梁山。
趙承規當然沒有機會拜讀水滸傳,但他既知諸葛兄弟,也就該知道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的故事。
大規模涌入,只會引起收留方的疑慮,其結果如果不是鳩占鵲巢,就是羊入虎口。
后來,楊行密的繼任者殺了趙匡凝,而趙匡明則在蜀地得以善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歷史故事不會重復,但歷史規律會一再重演。
偉大領袖對朱溫的評語一針見血、深入骨髓,“與曹操略同”,朱溫全方位地致敬曹操。
曹操當年滅了荊州劉表,平定荊襄之地之后,立刻順流東下,對孫權發動了攻擊,打響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并一敗涂地,從此不敢圖江南
朱溫吞并了荊襄之地,也對東面的江淮之地垂涎欲滴,力排眾議,東征淮南,最終鎩羽而歸。
三征淮南
朱溫在襄州集結大軍,原計劃是閱兵,然后班師汴州。
朱溫身披華麗戎裝,騎在高頭大馬之上,檢閱自己的勝利之師。只見旌旗飄展,遮天蔽日盔明甲亮,奪目生輝,好似胸中豪情萬丈士氣高昂,氣吞萬里如虎。
此情此景讓朱溫如癡如醉,青春的荷爾蒙被無限激發,胸中的宏偉志向仿佛已經近在眼前,朱溫忍不住要吶喊、要發狂。
“東征淮南”
智囊敬翔是為數不多地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他趕緊勸阻,說我們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削平了兩大鎮,開拓疆土數千里,威震四海,我們應該珍惜并利用這份威望,在談判桌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從而收獲更大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好勇斗狠。
敬翔的一番話體現了他超高的政治智慧,也符合朱溫的一貫主張,朱溫集團也正是靠著這種方式逐步做大。
但敬翔雖讓還是原來的敬翔,朱溫卻不再是從前的朱溫。有道是,大國不尚權謀。從前縱橫捭闔,是實力弱小的無奈之舉,而如今,誰還能阻擋我朱溫的鐵蹄什么政治權術、陰謀詭計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