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必自毀1外戚弄權
后梁末帝朱友貞的登基繼統是充滿懸疑色彩的,疑點重重,又因其自身威望不足,難以服眾。對此,朱友貞只能對朝廷外的藩鎮將領采取姑息綏靖態度,而對朝廷內部則加緊通過政治斗爭收繳權力。
朱友貞的帝位來路不正。這是他最大的忌諱,而這又是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的。就連他的正室妻子張氏張歸霸之女都不愿承認他。
朱友貞打算立張氏為皇后,張氏說你都沒有“有事于南郊”,還不能算正兒八經的皇帝,我哪兒能就當皇后呢
未等朱友貞郊天,張氏就已經病重,于是朱友貞急忙先冊封她為德妃。德妃張氏福薄命淺,就在冊封德妃的當晚,她就因病醫治無效,香消玉殞,享年24歲。
朱友貞悲傷不已。德妃出殯的前夕,朱友貞輾轉反復,夜不能寐,渾身下說不出的哪里不舒服,于是起身,孤獨地在臥房里游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賢妻。忽然間,龍床壁的寶劍隱隱有聲,似有龍吟。朱友貞大呼不可思議,近前觀瞧。這時,有刺客突然冒出,朱友貞隨即拔劍自衛,親手斬殺了刺客。事后,朱友貞用昂貴的云母打造了一副劍匣,把寶劍珍藏其中,賜寶劍名為“護圣將軍”。
以這段描寫同樣出自正史,言之鑿鑿。但聽起來更像是武俠或評書演義,非常不可思議。
而再往下看,也許就會豁然開朗了
經查,刺客是受康王朱友孜的差遣,前來行刺的。于是,朱友貞就將弟弟朱友孜以謀反罪名誅殺。
至此,后梁立國五年以來,宮廷刺殺事件已經發生了三起,平均不到兩年就來一次。每一次都是一樁懸案。
朱友貞設計陷害弟弟朱友孜,也許是為了防范自己成為第二個朱友珪。血淋淋的前車之鑒,他怎么奪得帝位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他不相信自己的兄弟手足,不相信功勛舊臣,那他相信誰呢答曰外戚。他最信任的是表兄弟袁象先、姐夫趙巖、小舅子張漢倫、張漢鼎、張漢杰以三兄弟為張歸霸之子,德妃親兄弟、張漢卿張歸厚之子,德妃堂兄弟、張漢融張歸弁之子,德妃堂兄弟。
鑒于朱友貞詭異的繼統模式,后梁以趙、張為首的“外戚幫”漸漸掌握了帝國實權。他們恃寵弄權、賣官鬻爵,離間君臣。于內,他們排擠敬翔、李振等;于外,他們離間楊師厚、劉鄩等。
朱友貞繼統以來,宗室中除了朱友孜疑似刺王殺駕外,還有一人是真的意圖謀反,這就是惠王朱友能。
朱友能,朱全昱之子,陳州刺史。與他安分守己的老爹不同,朱友能所為多不法,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奸邪小人。兩次宮廷政變后,朱友能也覺得自己也可以競爭一下皇位,手下人也迎合他的心意,積極鼓動他搞事情。
陳州盛行各種旁門左道,迷信之風經久不衰。“陳州三百日”的時候,趙犨兄弟就利用人們的迷信心里,導演“陰兵神助”,堅定軍民的抵抗意志。如今,朱友能同樣借助迷信蠱惑人心。
在朱友能的秘密指使下,有一支民間團體在首領母乙、董乙的帶領下,披了佛教的外衣,自創一派,取名為“乘教”。其實看他們的名字,我感覺更像是披了道教外衣。
有了官府暗中支持,“乘教”快速發展壯大,宣布建國稱帝,母乙、董乙自稱天子,設置文武百官,然后對外武力擴張,劫掠周邊郡縣。但很快就遭朱友貞的鎮壓。
傀儡被消滅,朱友能干脆從幕后走到臺前,發動叛亂,率領叛軍直撲汴州。朱友貞派霍彥威、王彥章、張漢杰率軍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