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章不僅擅長指揮騎兵作戰,更是一位知名的儒將,好詩書、禮儒生,喜穿儒服作戰,極為風雅,使我軍士氣振奮,使敵軍望而卻步。最重要的是,他是后梁功勛名將葛從周的養子,算是“勛二代”,而他又為人耿直,清正廉潔,不愿與“外戚幫”同流合污,被“外戚幫”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沿河戰場中,謝彥章屢立戰功,屢挫河東銳氣,深得軍心。因此,“外戚幫”更要除之而后快。于是,就演了前文提到的“絕代雙驕懸案”,朱友貞的心腹爪牙朱圭聯合賀瑰,將謝彥章殺害,隨后誣奏謝彥章謀反。
得到謝彥章被殺的消息后,河東李存勖欣喜若狂,立刻動員全軍,向西進發。才有了胡柳陂之戰和德勝夾城之戰。而賀瑰也因德勝夾城之戰的失敗而憂憤成疾,不到半年就病逝。
幫河東軍掃除前進的障礙,鏟除“絕代雙驕”,“外戚幫”為河東再立大功。
4,朱友謙
隨著楊師厚、劉鄩、謝彥章、賀瑰等名將的相繼離世,后梁人才真空,特別是在嫉賢妒能的“外戚幫”的加持下。
賀瑰死后,朝廷讓名不見經傳的王瓚掛帥。
王瓚,王重盈之子,王重榮之侄,論起來,是朱溫的表兄弟,朱友貞的叔叔。不知這層關系能不能算作“外戚幫”成員。不過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推斷,他至少與“外戚幫”保持著較為親密的聯系,才能在無尺寸之功的情況下無功升遷。
“外戚幫”的賣官鬻爵是公開的秘密。例如千夫所指、口碑極差的盜墓賊溫韜,因重金賄賂“外戚幫”而在后梁集團活得無比滋潤。
王瓚掛帥之后,首戰失利,被李嗣源擊退;二戰先勝后敗,反攻德勝不成,被河東攻克了濮陽,河東陣線再次向前推進。
后梁只得四易其帥,用戴思遠接替王瓚劉鄩、賀瑰、王瓚、戴思遠。
河東軍不斷地將前沿陣地向前推進,后梁節節敗退,頹勢盡顯。河中朱友謙借機欺凌中央,悍然吞并鄰藩同州,請求兼任。
此時的朱友謙并未打算叛梁降晉,只是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強大的地方藩鎮必然削弱中央的權威,等于間接分割“外戚幫”的蛋糕,狗嘴里搶骨頭。這是“外戚幫”不允許的。
所有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的權臣、權閹,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都不會允許朝廷之外出現另一個強勢團體,例如地方的強藩。
所以“外戚幫”極力主張武力討伐,絕不姑息在讓悍將劉鄩掛帥后,“外戚幫”大方地貢獻出尹皓、溫韜、段凝三塊兒料。
朱友謙嗅出了朝廷中存在不太友好的聲音,這才在恐懼之下,為求自保而向河東獻城投降。
朱友貞起初聽信了“外戚幫”的慫恿,但很快就恢復了理智,急忙派人送去委任朱友謙兼領同州的詔書。可他晚了一步,當詔書送到時,朱友謙已經向河東李存勖投降。
河中地區歸附河東,雖不能完全怪罪“外戚幫”,但“外戚幫”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喪失了挽回損失的機會。
喜歡五代十國往事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