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五代史闕文說他“剝下奉上”。
第三,指責張全義御家無法。張全義還健在的時候,他的兒子們就起了內訌,其子張繼業揭發檢舉其養子張繼孫。
同光二年9246月,張繼業上疏稱“弟張繼孫,本姓郭,有母尚在,是我父親養子。現發現他私藏兵器盔甲、招募勇士,欲圖謀不軌,而且私家淫縱,有傷風化臣大義滅親,以免連累本家族。”
于是,李存勖降制,對張繼業的大義滅親提出表揚,對張繼孫提出嚴厲批評,并將其由汝州防御使貶為房州司戶參軍同正,勒令其復還本姓,尋賜自盡,抄沒全部家產充公。窮瘋了的李存勖最喜歡的就是“抄沒全部家產”。
而他的親兒子張繼祚,在后晉時亦因謀反而被殺。五代史闕文對此評論說這就是典型的祖宗作孽,報應在子孫身上。
我對五代史闕文的觀點真的不敢茍同。
首先,說張全義“反復無常”,有些強詞奪理。
在那個年代,有幾個是從一而終的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本書是以講求務實的態度,以其是否對善待人民、是否對歷史進程有積極推進作用為評判標準,所以本書認為,“治愈大師”張全義應該算是正面人物。
洛陽一帶在黃巢之亂后期飽受戰火蹂躪,特別是巨匪孫儒,在撤退時本著“我得不到的,敵人也休想得到”的宗旨,對洛陽實施了有組織地系統性破壞,如縱火、屠城。在張全義的治理下,短短幾年時間,洛陽就具備了成為帝國首都的條件。對比同時期的那些軍閥,張全義真的是一股清流。
其次,說張全義發展經濟是為了盤剝斂財、賄賂權貴這簡直就是羅織罪名了,謬論,懶得駁斥。
最后,說張全義御家無法。也許是吧,親兒子與干兒子為了爭奪遺產而內訌火并,是那個時代的獨特產物,不僅僅是張全義,朱溫、王重盈、李嗣源帝王將相遭遇此事者,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非要說張繼祚謀反伏誅,是張全義“余殃”的話,就有點兒說風涼話的意思了。
張全義力挺李嗣源掛帥,使得李嗣源終于逃離洛陽虎口,并很快因此次掛帥而龍登九五,對于李嗣源來說,張全義老同志絕對是“開國功臣”。如果說有所粉飾美化的話,也在情理之中。
五代史闕文認為史官因為某些“你懂得”的原因,故意隱去了一些史實,比如張全義,很明顯是經過了美化,“虛美尤甚”,認定張全義根本不能稱為“名臣”。而且還指責那些贊美張全義為名臣的人是“負俗無識之士”,古代史官也有噴子。
百家爭鳴,不拘泥于一家之言,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