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集團與其他政治力量之間其實并無本質區別,就拿文官集團來說,“南衙北司”之間給人的直觀感受似乎是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其實這只是一種常見的誤區。文官與宦官也有狼狽為奸、同流合污的蜜月期,大家各取所需,和平共處。
之所以會有這種誤區,是因為只有當雙方發生激烈爭斗的時候,才會產生一些驚天大案,才會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成為那一時期的歷史流量擔當;而當雙方眉來眼去你儂我儂的時候,即便施展了一些陰謀,也會做得滴水不漏,不會留下波瀾,反倒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南衙北司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徹底消滅對方的意愿,也基本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為誰都清楚朝廷不可能沒有文官,皇上也不可能沒有宦官來服侍。所以雙方誰都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漢末何進、袁紹和唐末的崔胤,都做過殺盡宦官的努力,最終的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但凡務實的、眼光長遠的宦官和文官,都在努力構建著一種生態平衡,即雙方在保持合作的同時,盡量讓己方勢力占據上風、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以求集團利益最大化、最穩固。
絕大多數情況下,“南衙北司”之間的爭斗也是圍繞著話語權、主動權而進行的爭奪。
在李存勖入汴以來的三年里,文官和宦官兩大陣營紛紛崛起,當二者完成集團內統一之后,勢必會在進一步的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產生摩擦和碰撞,這就需要雙方大佬制定出一個新秩序。
一般的,雙方會在這一時期產生大小不一的試探、對抗,幾輪較量之后,就會依照實力的高低自然形成一種南衙北司新秩序,然后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各自內卷,最后一方崛起或衰弱,勢力平衡被打破,隨后重新劃定新秩序如此往復,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個政治實體,放之四海皆真理。
后唐的宦官集團在李存勖的暗中支持下一家獨大,而郭崇韜則通過各種手段,有的是光明正大的,也不乏齷齪卑鄙的,總之,郭崇韜也在三年之內迅速崛起,大有只身一人挑戰整個宦官集團、打破由宦官掌握話語權的這種生態平衡的勢頭。不過,這只是引起宦官不滿的原因,不是最終決裂的原因。
實際上宦官集團一直在等,等郭崇韜的“分贓協議”,即由掌握主動權的郭崇韜重新劃定“南衙北司”之間利益界線,規范新秩序,期間也許會爆發小沖突,目的是討價還價。
然而,宦官們萬萬沒想到,郭崇韜想做第二個崔胤,居然鼓動李繼岌登基后要殺盡宦官。這個要價太高了,逼宦官絕地反擊。
如同何進、袁紹、崔胤一樣,高舉“誅盡宦官”旗幟的郭崇韜終于被宦官、戲子、皇后三大反動勢力聯合反殺。
誅殺郭崇韜,是李存勖時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對后唐的影響無比巨大,它就是放出群魔的潘多拉魔盒,它就是使帝國崩塌的多米諾骨牌。
郭崇韜死后不到半年,李存勖、李繼岌、劉皇后等就相繼死于非命,江山也易于他人之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