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取河東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新春佳節,趙光義召開御前會議,會議主題很明確,“北漢,想想辦法,干他一炮”。
這在大宋朝堂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為“消滅北漢”幾乎可以說是政治共識了,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都曾多次公開表示要收復北漢失地,只不過以前算是愛國口號,或者畫大餅,現在則是正式提上日程,開始走流程。
在會議上,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其中領頭的就是主持編撰舊五代史的宰相薛居正同志。當然他們不是反對武統,而是反對操之過急,認為應擱置爭議、維持現狀,把歷史問題交給未來。
以薛居正為首的反對派拋出一個觀點周世宗柴榮同志和我太祖爺都曾大舉討伐北漢,卻未成功,縱然陛下英明神武,難道您比柴榮、趙匡胤還牛掰
趙光義面帶不悅,“其他人還有什么別的意見嗎”話是說給“其他人”,眼神卻給到樞密使曹彬。
曹彬立刻閃班出奏,“臣有不同意見。世宗時,乃是史超敗于石嶺關,導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故而班師;太祖時,駐兵于草地中,將士多染腹疾,故而班師。并非是太原堅不可摧啊”
曹彬的回答可以稱為職場標準話術。
首先,他巧妙避開了薛居正的邏輯陷阱,沒有針對“趙光義是否比柴榮、趙匡胤厲害”展開討論,而是直接剖析問題的本源前兩次北伐為何失敗。
其次,以細節撬動全局。柴榮討北漢不成功,是因為史超挫敗己方士氣;趙匡胤的失敗則直接歸咎于疫情
總之,是前兩次運氣不好,不是咱們大領導無能。
趙光義欣慰地點點頭,又與曹彬唱了一小出雙簧,假裝心存疑慮地追問曹彬道“那如果我們現在對北漢用兵,有多大把握”
曹彬的回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今國家兵甲精銳,萬眾一心,若北伐,必將摧枯拉朽,一戰而成”
“兵甲雖足,然亦不可擅行攻伐。”
人群中慢悠悠地飄出一句話,讓趙光義欣喜的表情瞬間凝固。眾人舉目觀瞧,但見薛居正慢條斯理地踱步出班。
“仆射有何見教”趙光義的語氣中已經帶著明顯的厭惡和不耐煩。
薛居正侃侃而談,“世宗時,太原倚仗契丹之援,堅壁不出,以致師老而歸;及至太祖破契丹于雁門關,乃驅北漢人口盡遷河南,雖存太原,卻使其窮困危蹙。太祖之所以如此,正因北漢之地,得之不足以拓疆土,舍之不足以為患。望陛下三思”
薛居正同樣深諳語言藝術,沒有貶低柴榮和趙匡胤,還對趙匡胤給予了更高的評價,說太祖早就能拿下北漢,不拿的原因就是要把北漢當做宋遼的戰略緩沖。對于北漢,大宋采取了放血療法,即不以攻城略地為目標,而是盡可能多的掠奪其人口、牛羊等戰略資源,并且把北漢問題當成了對遼外交的政治籌碼。維持現狀才是對大宋最有利的局面,讓大宋在宋遼關系中處于主動地位,收放自如。
根據北漢史官的記載,大宋的這種釜底抽薪的疲敵策略收獲了積極的成果。北漢的地理條件本身就不利于農耕,人口又大量流失,國內勞動力極度缺乏,好不容易到了糧食收獲的季節,又會遭遇宋軍的針對性劫掠。比如前文有云,北漢不得不向遼國“乞賜糧為助”,農耕文明居然向游牧民族乞求糧食,創古今未有之舉,滑天下之大稽。
除此之外,大宋當然還對北漢進行貿易封鎖,使得北漢更加困頓。
而北漢每年還要孝敬契丹爸爸一大筆保護費北漢窮得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