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乞給經濟援助。
遼請你勒緊褲腰帶。
北漢乞支援褲腰帶。
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北漢,早就失去了劉崇當年南下平賊的雄心壯志,更無匡扶漢室的實力,不會對中原王朝產生任何有效的威脅。
以上就是薛居正所謂的“舍之不為患”。
而一旦吞并北漢,那么大宋將與遼國正式接壤。當然,嚴格來講,在河北地區大宋與遼國早就接壤,但是雙方都對“幽云十六州”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個在后文的遼國專題中會進一步闡述,在此簡單說明雙方都把幽云十六州當做了緩沖地帶。
換句話說,北漢與幽云十六州共同構成了宋遼之間的戰略緩沖帶,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緩沖,雙方默契地維系著這種微妙的平衡。而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等于扯下了“宋遼友誼”最后的遮羞布,兩大強權再無閃轉騰挪的余地,代表草原文明的遼國和代表農耕文明的大宋將不可避免發生正面沖突,隨后將是兩國長期而全面的軍事對抗。
北漢彈丸之地,多崎嶇山路,少有令中原垂涎的可耕種土地,從經濟角度上看,對中原王朝實在沒有足夠的誘惑。
這就是薛居正提出的“得之不足以拓疆土”。
得到它沒有什么好處,放棄它又沒有什么壞處所以,薛居正終于說錯了一句話,“愿陛下熟慮之”,請領導三思。
什么意思哦,太祖爺是偉大的地緣政治家、戰略家,當朝圣上沒有全局思維太祖爺深思熟慮,當朝天子魯莽沖動皇上跟你想的不一樣,就是沒有認真思考
趙光義徹底煩了,說道“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強。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之事也”
趙光義同樣先婉轉地對薛居正提出了批評。政治游戲中最忌諱經驗主義,“事同勢異”,要結合當下實際背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怎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你雖悟出了太祖的“疲敵之策”,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要留他絲血不補刀、清干他的野區、搶掉主宰和暴君不就是等暗影先鋒一波推嘛。
隨后,趙光義宣布道“朕意已決,卿等勿復言。”我的話說完了,誰贊成,誰敢反對
“皇上圣明”
據說這其中還有一位傳奇人物,幫趙光義下定了北伐決心。此人就是陳摶。陳摶是道教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生于唐末,被唐僖宗賜號“清虛處士”,后周世宗賜號“白云先生”,陳摶有眾多高徒,其中有一位叫“火龍真人”,這位火龍真人也有一位徒弟張三豐。
陳摶是當時道士行業里的領跑者、道家扛把子,善于易學和象學等,總之就是能掐會算的“高人”、“大師”,五代時期的各位帝王都渴望求他指點迷津,讓他幫自己推算命數、國運等,而陳摶也因此長時間歸隱山林,拒絕出仕。在前文“陳橋兵變”中有提及。
據說當年趙匡胤“三征北漢”時,陳摶曾切諫,制止出兵,但當時大軍已經開發,不能停,結果真的失利而歸,趙匡胤隨后也死在了謎一般的“燭影斧聲”中。
然而當趙光義計劃征討北漢時,神出鬼沒的陳摶卻主動現身,并告訴趙光義河東可取
當太宗消滅北漢后,又給陳摶賜號“希夷先生”。公元989年,傳奇人物陳摶同志壽終正寢,享年118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