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很難說劉澄、孫全興等人到底有沒有受到盧多遜的指使,導致侯仁寶兵敗被殺,如果有,那么主張殺劉澄、孫全興而追贈侯仁寶的人,應該就是盧多遜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名義上是盧多遜保舉的侯仁寶,如果否認侯仁寶,就等于否認盧多遜,也就是說盧多遜要擔負連帶責任,起碼是薦人失察;而如果把侯仁寶包裝成英雄,那就需要甩鍋給劉澄、孫全興等人,如此一來,盧多遜便可以全身而退。
其實劉澄、孫全興等人跟侯仁寶一樣,都是政治斗爭的無辜炮灰,權力游戲的犧牲品。
那趙普為什么不否認侯仁寶,從而打擊盧多遜呢因為一旦侯仁寶被認定為烈士,他的子孫就會得到烈士待遇,比如兩個兒子保送國家公務員。也許趙普是出于愧疚或無奈,只能在這一回合認輸。
最后,我們返回頭來說一下侯仁寶的家世,他的父親在本書前文出現過多次侯益。侯益初投李克用帳下,多次立下先登之功,李存勖曾親自為他包扎傷口,后隨李嗣源征討魏州叛軍趙在禮,當“明宗入魏”時,侯益不忍心背叛李存勖,于是潛逃回京,站隊李存勖,李嗣源稱帝后,侯益自縛請死,李嗣源撫其背寬慰,仍然予以重用。李嗣源時期,侯益幾乎參與了全部重要的平叛戰爭,例如平定朱守殷、王都,然而在李嗣源死后,侯益卻拒絕了一次重要的平叛行動潞王李從珂叛亂,也因此獲得了李從珂的信任。
石敬瑭稱帝后,魏州范延光、河陽張從賓叛亂,侯益再次扛起平叛重任,先擊斃張從賓,繼而迫使范延光投降,為后晉立下大功。累功升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坐鎮秦州。
然而不久之后,有邊境將領投降后蜀,并當帶路黨反戈攻打帝國西陲,侯益一面馳奏朝廷搬請救兵,一面給后蜀寫信說自己也想投降。石重貴不能確定他到底是真要變節投敵還是緩兵之計,本著疑人不用的原則,將侯益內遷。
遼滅后晉時,侯益入京覲見耶律德光,并表示自己并未參與“晉遼大戰”,八路的不是,良民滴大大滴,請太君明鑒。耶律德光表示非常信任他,并任命他為鳳翔節度使。
很快,遼軍敗退,劉知遠稱帝建國。侯益因自己接受了遼國的任命,擔心遭清算,心懷不安,后蜀孟昶抓住這個時機,威逼利誘,妄圖策反侯益。劉知遠于是派王景崇召侯益入朝,并囑咐說但凡侯益遲疑半步,就宰了他。
當王景崇抵達鳳翔時,劉知遠駕崩,劉承佑繼位。王景崇擔心年幼的劉承佑無法控制侯益,就自作主張,不管侯益是真降還是詐降,寧可錯殺,也不能留隱患。沒想到侯益預判了他的預判,只帶了十幾名貼身騎兵,主動跑到首都,向劉承佑表忠心。
侯益大肆賄賂朝中權貴,誣陷王景崇。王景崇一怒之下據城反叛,并將侯益的家人共七十多人斬殺。
郭威“澶州事變”時,侯益連夜投奔郭威大營投誠。郭威稱帝后,封侯益楚國公,后改齊國公,不久后退休。
趙匡胤稱帝后,恩準侯益每年僅需上朝一次即可,待他以宰相禮。
965年,侯益病逝,享年80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侯益的前半生都在平叛,而后半生卻多次卷入叛變風波,經歷了整個五代時期,在五個朝廷唐、晉、漢、周、宋都混的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