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暗戰”高昌國
太平興國六年981,那是一個春天,一位名叫麥索溫的使者來汴州進貢,他說自己來自一個風景如畫、四季如夏的小國,奉其國王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汗的命令,特來向天朝大國朝貢。
對于他口中的那個地方,宋朝人并不陌生,因為自打宋太祖時期,該國就多次入貢,雙方保持著友好的外交關系,只不過當時的他們還被叫做回鶻。
回鶻,相信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稍微有點了解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大概會發出“哦原來是他呀”的感嘆,但熟悉的感覺又總是稍縱即逝,很少有人能系統性地梳理回鶻的來龍去脈。
估計當時宋太宗的第一個感覺就跟現在的你我一樣,回鶻咋改名了呢
說來復雜,在此只選擇對后文故事情節有鋪墊的部分簡單一說。
其實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漢朝時就并入了大漢版圖,此處有城筑于地勢高而平坦寬敞之處,人民生活繁榮而昌盛,因此取名為“高昌”。中原經歷了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動蕩之后,早就對這里鞭長莫及,本地豪強蠻酋便自行稱王,直到隋朝,他們便以“高昌王”的身份向中原進貢。
唐初,侯君集將其滅國,改為“西州”,重新納入中國版圖。“安史之亂”后,此地再次脫離朝廷控制,宣布復國,據說這一次就改名為“高昌國”了,也有的訛傳為“高敞”,其轄境內有很多回鶻人,所以中原人也習慣性地按照民族成分來區分,也把他們籠統地叫做“回鶻”。
宋太祖時,高昌國向大宋進貢,宋人依舊習慣性地把他們的首領記載為“西州回鶻可汗”。
然后就是前文提到的,981年初,自稱“師子王”的這位高昌國王入貢于宋。這一年已經被多次提及,趙光義正忙于搖人組團群毆遼國,這頭西域雄獅不是自己送上門來嘛。
雖然沒有邀請高昌進團,但多個朋友總比多個敵人要強,而且趙光義的志向遠不止幽云十六州,或者說把版圖恢復到盛唐時期,他的宏圖抱負遠遠領先于他的實力。
趙光義派外交官供奉使王延德帶隊,回訪高昌國。這不是一次簡單而敷衍的禮貌性回訪,從后來的劇情發展來看,王延德同志應該是接受某種任務,為大宋打開一扇通往西方的道路,為日后的宏圖壯舉做前期調研。
王延德于981年5月離京,982年4月抵達高昌國,983年初與高昌國謝恩使百余人啟程回國,至984年4月返回汴州。歷時近三年,帶回了他的游記。
這篇游記記載了沿途的許多奇聞趣事,極大開拓了宋朝人的眼界,王延德完全可以憑風延瘋語欄目一炮而紅,穿漢服、搖折扇,向人們宣揚夾帶私貨的西方普世價值,鼓吹一下桃花源般的西方世界,明里暗里還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公知嘴臉,批評教育一下愚昧無知落后的國民
我們暫且只挑選與主線任務相關的部分內容
按照王延德的記載,地理方面,“高昌即西州也”,原本就是中國領土,這里的南面是于闐今新疆和田縣,西南則是大食、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