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
982年9月,遼景宗耶律賢駕崩,12歲的皇子耶律隆緒被擁立為新君。12月,得到消息的趙光義非常高興,幼主登基、孤兒寡母這劇本咱大宋太熟了,認為這是討伐遼國的絕佳時機,于是就給遼國發來議和申請,表示愿意冰釋前嫌,重歸于好。
沒錯,“宋遣使獻犀帶請和”。
遼國不吃這一套,還玩兒戰略大欺騙呢北漢剛沒了才幾天呀這時候放低姿態來求和,無非是認為遼國幼主登基、主少國疑,故意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好讓遼國內部矛盾充分發酵。畢竟利用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是爛大街的老套路了。
遼國隨便找了個理由就將宋使打發走,拒絕了大宋的求和。
太平興國八年98311月,瓦橋關把捕獲的契丹人生口快遞到汴州,趙光義接見了他們,并向他們打探遼國虛實。回答說遼國內部非常混亂,各部族離心離德,無力與大宋爭雄,又擔心大宋趁虛而入,因此最近在險要之處大力修建要塞,以應對大宋的深入。
這句話說到趙光義心縫里去了,于是對宰相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南下剽掠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而現在他們卻在筑城,說明他們真的是窮途末路了,僅求自保而已;之前劉繼元竊據河東,周世宗、宋太祖夠牛叉的吧連他倆也拿北漢毫無辦法,而我一出手,就幫世宗、太祖一雪前恥,把劉繼元生擒,我并不是說我比世宗和太祖還要牛叉,只是事實不允許我低調。
趙光義詢問對北伐的看法,宰相宋琪說道“我年輕時陷于遼國,對遼國有一定的了解。雖然遼國在后晉時達到巔峰,但其部族繁多,各懷鬼胎。自從后周以來,遼國連年吃敗仗,特別是在偉大光榮正確、英明神武的陛下您的打擊之下,我認為遼國皇帝的威望必將大大受挫,很難制衡各個部族,長期下去,必將自行瓦解所以,咱們不用出兵攻打,等他們土崩瓦解之時,再去收拾殘局吧。”
起了個大早,干了個晚集;鼓了半天掌,卻發現是喝倒彩。趙光義萬沒想到小丑竟是他自己。緩了好半天,終于平復了情緒,再次說道“最近,從各渠道傳回的情報來看,遼國確實懼怕我們;而且咱們的邊關將領也是近幾十年來能力最佳、意志最堅定的勇士;幽州四面一馬平川,難于控扼,必須在幽州北面的古北口設阻,那里也不過三、五處,簡單。”
趙光義不是暗示,已經明示了哥就要北伐。
宋琪說陛下說的對呀,奚族與契丹是世仇,如果我們以恩信召懷,讓他們反抗契丹的話,就不用麻煩我們出手了。
宋琪仍然堅持反對出兵北伐。
雍熙二年9852月,趙光義又請宋琪等重臣喝茶,說朕最近翻了翻史書,看到石敬瑭認賊作父,割讓幽云十六州,使百萬子民陷于契丹我無比心痛呀愛卿,你們咋看
宋琪等人終于耐不住趙光義的軟磨硬泡,最后表示“恢復舊境,亦應有時”,勉強對武力收復失地表達了肯定。
趙光義終于聽到了自己想聽的話,“既然大家都是這個意思,那我就遵從眾意吧。”
986年正月,瓦橋關前線的將領們如賀令圖、陳利用等聯名上書,說遼國新君年幼,太后當政,大將韓德讓恃寵專權,內部矛盾重重,請趁機發兵收復幽云十六州
趙光義再議北伐,經過多年的運營,反對者幾乎銷聲匿跡,就連“養豬流”的宋琪都表示了贊同,獻上了“平燕之策”和“入燕之路”。
朝堂上文武百官這么多,為什么趙光義偏偏逮著宋琪這一只羊薅羊毛因為宋琪是“華裔”。
宋琪是幽州人,只因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所以少年宋琪就稀里糊涂地更換成了遼國護照,生活在遼國統治下的幽州。后來遼國仿照漢制,開科取士,宋琪進士及第,先擔任壽安王即日后的遼穆宗耶律璟府侍讀,后被幽州節度使趙延壽征辟為幕僚,遼滅后晉時,宋琪跟隨趙延壽來到中原,然后被安排在趙匡贊趙延壽之子身邊做事,而趙匡贊又審時度勢地投降后漢劉知遠,宋琪也就因此回到了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