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問鼎
自后周世宗柴榮開始,中原王朝就如火如荼地開啟了統一大業,南方諸藩相繼被平定,五代十國的分裂被終結,而在此期間,北方的鄰居卻如突然宕機一樣,不僅坐視中原對南方的統一,且在幽云十六州問題上處于完全的被動。尤其是在“雍熙北伐”時,遼史一度驚呼“我大遼要狗帶遼亦岌岌乎殆哉”
世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在契丹的壯大過程中,中原的混亂紛爭是一個重要因素,同理,在中原國運由衰轉盛的過程中,契丹內部的割裂也是客觀原因之一。
契丹勢力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達到巔峰,標志性事件是滅掉不聽話的后晉,短暫入主中原,物極必反,契丹內部積攢的矛盾隨耶律德光的離世而爆發,從此開啟了一段長達二十余年的低谷期。
先是險些引起內戰的“祖孫爭權”,繼而以“橫渡之約”平穩過渡。表面的和平之下卻是暗藏波濤,內部矛盾持續發酵,遼世宗耶律阮在位不足三年就遭遇“火神淀之變”,遇弒身亡。
前文有過詳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當時有弒君想法的不僅僅是耶律察割,各派勢力還沒有在利益分配問題上達成妥協,就被耶律察割強行開團,并最終挑選了一個性價比最高的人來當新皇帝,此人就是耶律德光長子耶律璟,史稱“遼穆宗”。
穆宗即位之初面臨的狀況與其前任世宗耶律阮并無二致,各方勢力對皇位蠢蠢欲動,謀反叛亂比比皆是,而且愛他的人往往傷他最深。
951年9月,耶律璟在“火神淀之變”中即位,改元“應歷”,在短短不到4個月之后,也就是應歷二年正月,太尉忽古質率先謀反,拉開了穆宗朝謀反叛亂的大幕。
在隨后兩年的時間里,各路豪杰共襄盛舉,既有當初擁立耶律璟的“翊戴功臣”,也不乏耶律璟的手足兄弟。
比如應歷二年9527月,耶律婁國、耶律敵獵、耶律海里等謀反,事泄被捕。其中耶律婁國與耶律敵獵在“火神淀之變”中立有擁立之功。
在“火神淀之變”時,逆臣耶律察割綁架了諸將家眷,以撕票相威脅,欲與耶律璟魚死網破,關鍵時刻,耶律敵獵自告奮勇,要充當耶律察割的“說客”,卻反將耶律察割出賣,使之自投羅網;而耶律婁國則是親手砍死耶律察割的劊子手。
穆宗即位后,任命耶律婁國為南京留守,坐鎮幽州,這是遼國內部位高權重的職位。也許是厭惡耶律敵獵的陰險狡詐,耶律敵獵并沒有得到令他心滿意足的賞賜,于是心懷怨恨,繼而勾結耶律婁國,以穆宗懶政為由,密謀擁立耶律婁國。
很多資料誤把“耶律敵獵”與“耶律敵烈”混淆,以為是同一個人,其實他們是兩個人。
耶律敵獵,六院夷里堇耶律術不魯之子;耶律敵烈,太宗第四子,是穆宗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二人名字發音相同,且生活在同一時期,而更有意思的是二人都與造反有關,還都是造穆宗的反。敵烈的事跡在后文呈現。
耶律海里,他的父親是耶律拔里得,他的爺爺是耶律剌葛耶律阿保機的弟弟。既然出現了“阿保機的弟弟”,那么骨髓里就被深深烙印上了叛亂基因,子承父業、代代傳承,在謀反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