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的爺爺耶律剌葛,是“諸弟之亂”的核心骨干,三次謀反,三次被赦免,卻不知悔改,眼見太祖皇位實在無法撼動,于是在心灰意冷之下叛國投敵,投奔了河東李克用,隨后又背叛河東而投奔后梁,李存勖滅后梁,將其捉住,怒其反復無常而將他殺死;他的父親耶律拔里得在滅晉戰爭中立功無數,沒來得及叛亂就死了,其妻也就是耶律海里的母親卻不辱門風,承擔起謀反叛亂的家族傳統,在“火神淀之變”中站隊耶律察割,還派人聯系海里,要他配合。
耶律海里沒有聽媽媽的話,他的這個選擇救了他們母子一命。事后清算的時候,因他站隊穆宗而使母親免遭處罰。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年,海里就與婁國、敵獵勾結,真的造了穆宗的反。
穆宗時期的謀反事件層出不窮,而且參與謀反的基本都是耶律氏宗室,有很多事情是不方便透露的,史官們諱莫如深,所以梳理工作異常復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遼史的記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誤導性
比如在穆宗本紀中,
“應歷二年7月政事令婁國、林牙敵烈、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謀亂,就執。”
“應歷三年10月李胡子宛、郎君嵇干、敵烈等謀反”
顯然,與耶律婁國一起謀反的“敵烈”應該是“敵獵”的筆誤,因為耶律敵獵當時是“群牧都林牙”。
逆臣傳耶律敵獵中,又說耶律敵獵是“應歷三年,與其黨謀立婁國”,與前文的時間矛盾。
穆宗本紀又記載為
“應歷九年12月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干等謀反”
逆臣傳耶律海思“海思與冀王敵烈謀反,死獄中。”
遼史皇子表“敵烈與宣徽使耶律海思等謀反。”
耶律敵烈也造反了,似乎也不止一次,雖然謀反被執,卻得到了寬大處理,不僅被釋放,還得到了重用,并最終在對宋作戰中為國捐軀,用寶貴的生命成功贖罪。
這位“宣徽使耶律海思”的來頭也不小,他是耶律釋魯的庶子,耶律釋魯是耶律阿保機的親三大爺。論起輩分,穆宗耶律璟要管耶律海思規規矩矩地叫一聲“爺爺”。
耶律海思很受太宗耶律德光的器重,提拔他當了宣徽使。在“祖孫爭權”中,耶律海思作為世宗耶律阮的使者,負責與太后陣營談判溝通,與其對接的就是耶律屋質,所以在世宗即位后,耶律海思獲得了一個美差“領太后諸局事”。顯然,穆宗即位后,動了耶律海思的奶酪,成為他謀反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