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搖搖頭,說道:“宋將軍,有所不知,某十四歲就為郡吏,隨丁原,跟何進,投董卓,已又七載矣,卻是依舊碌碌,只充西涼軍司馬。某何來大才?更何況誰人又值得某再去投奔呢?”
宋時江早就急不可耐了,他頗有些不要臉皮了,急急說道:“張將軍,某……”一旁陳宮知道宋時江要說什么了,輕輕一拉宋江,微笑說道:“張將軍,宮亦有一言想說與將軍聽。”
他說道:“宮半年之前亦有與將軍一樣的困惑。困惑于天下之大,何人才是某投奔之人;天下之大,如何才能坦蕩忠義在身又能一展身手酬壯志。某甚至與那子龍將軍亦有過一段探討,探討何為明主。縱談天下群豪,袁紹、曹操、韓馥、孔融、公孫瓚等等,盡在討論之列。當然,董卓不再討論之列,他不夠格,只為賊耳……”陳宮加了這么一句,引得張遼面色更是一陣黯然。
陳宮朝宋時江輕輕一作揖,繼續說道:“宮與趙子龍兩人雖是文武殊途,然某兩人俱以為,明主者,宋江也。我家主公,起于田畝,有文武兩全之能,有清平天下之志,更有寬厚仁慈之心,忠貞仗義之性。如今雖只為一介縣令只為區區鄉兵護衛軍指揮使,但帳下能人志士無數,忠義之輩聚集,勇兵強將不可勝數。某可以肯定,他日我主必然青云直上,縱橫四海。……張將軍呀,我家主公異常看重與你。某相信你若能與我等一道,必然能大展才華,一酬壯志呀。張將軍,不若你投了我主公吧!”
張遼聽得陳宮一席話,怦然心動。又見得宋時江滿臉希翼的望著自己,內心更是大為感激。可是他卻依舊拱手頷首恭敬說道:“遼萬謝張將軍看重,恨不能舍身以驅馳。然,某還是不能答應。”
后面魯智深可就不樂意了,一拍桌子,大聲吼道:“這又不行,那又不愿,如此婆婆媽媽,灑家頭都聽大了。一句話,如何才能加入我們?你說個明白嘛!唉咦!”他重重的感慨一聲,還轉身朝那典韋說道,“灑家還是喜歡我等這些爽利人,他們讀書人的事灑家看不明白……”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曾隸屬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呂布敗亡后,張遼投降曹操。此后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沖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后又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張遼為歷代推崇,并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當然,這是正史上的他。現在張遼才二十來歲,雖是名門之后,但也才做得個西涼鐵騎軍司馬一職,正是烈血澎湃、心懷壯志的時節。
宋時江當即決定以張遼為突破口。他不再微笑,正色抱拳對著張遼說道:“文遠將軍,宋江知你文武兩全,思慮敏捷慎密。某閑話不多說,唯想與你談談當今天下大勢矣。”張遼劍眉一挑,并不答話。
“桓靈以來,親佞遠賢,先是外戚專權,后有宦官當政,朝政混亂不堪,百姓困苦異常,更有黃巾大亂,使得中原凋敝、國本散失。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扼腕而息,痛心疾首也。”
宋時江目視張遼,娓娓而說:“董卓入京,天下人本愿去除宦官之禍,卻哪知驅豺迎狼也。董卓者,豺狼之性,面善心狠,廢漢帝,弒國君,穢宮禁,把朝政。將軍身出名門,世受國恩,少年便已為吏,后雖顛沛,壯志未酬,亦不改忠義本性。”
“忠義如將軍,智慧如將軍,怎可以屈身為董賊?”宋時江說著說著,激動了起來,大聲嚷了起來,“某不信文遠你只為那區區名利,就屈身為董賊!……你怎可以屈身為董賊?”宋時江不停的嚷著,甚是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