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只是戰場中一小部分場景。畢竟投石車數量還是太少太少了,投石車的原理注定了它絕不可能多。相傳投石機發明于周朝,也叫“拋石車”,自問世以來,就成為了戰爭中的重型武器,在漢末三國時期被大量制造和使用。據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記載,拋石機通身用木料制成,炮架上方橫置一個可以轉動的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桿稱為“梢”,起杠桿作用。只有一根木桿的稱為“單梢”,設多根木桿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拋射的石彈就越重、越遠。古代炮梢最多可達十三梢。另外由于拋石機是運用杠桿原理制造的,所以炮梢的長度及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要精心測算,一般炮梢長約二三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窩”,內裝石彈,另一端系炮索,長約數丈,小型炮的炮索在一至十條不等,大型炮多達百條以上,每根炮由兩三人拉拽。拋擲石彈時,先由一人瞄準定放,拉索人同時猛拽炮索,當炮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時,另一端的皮窩迅速甩起。石彈借慣性猛地拋出,射程可達數百步。最明白的說,一臺投石機需要數十人一同操作,最多的需要數百人共同操作方能完成。所以此次濮陽大戰雙方投入兵力人數雖眾,然雙方所擁有的投石車這種軍之利器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多,濮陽守軍早早制作架設了十臺,由司馬楊雄率三千將士數千百姓負責,而劉岱軍的數十臺投石車由于要進攻,安裝了車轱轆,更安排了數千將士上萬仆兵勞役推車和操作。
被砸毀的投石車不過數臺,余下的投石車終于進入了離城兩里以內。
“投石車,攻擊!”劉岱軍將官同樣也厲聲高喊起來。
無數的將士手忙腳亂將巨大沉重的投石機固定好,幾個仆兵合力將一塊沉重的石頭裝上皮窩子里。“放!”前面數十個將士猛地一拉,石彈猛然甩出,呼嘯著向濮陽城頭飛去。
“彭!彭!彭!……”
一臺、兩臺、十臺、數十臺。
數十臺投石機猛然彈起,數十塊巨石帶著破風聲呼嘯著飛向城頭。
“噗……噗噗……”
這時候,懸掛在濮陽城頭那難看的有如狗皮膏藥一般布幔、皮簾、篦籬笆、皮竹笆張終于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的石頭被這些防御網兜住,巨大的能量無奈這些柔韌有彈性的網布,無可奈何的翻滾了幾下,“撲通、撲通”掉下城頭來。
一些石彈僥幸逃過網兜防御,從空隙中撞進城墻,呼嘯旋轉,一砸一大片,守城士卒死傷無數,血染城池,凄厲慘叫。一些石彈砸在城垛上,“砰”的墻磚破碎飛濺,石頭反彈墜城或是彈跳進城頭,還是砸得守城將士非死即傷。更有一些石彈弧度稍高,越過城頭,砸進了濮陽城中,“砰”的砸在城內濮陽軍投石營將士頭上,登時十余個濮陽將士已是砸成肉醬,血肉模糊,或是缺胳膊斷腿,躺在地上打滾哀嚎慘叫。
如此這般,攻擊距離最遠的投石機開始了最殘酷的互砸行動。雙方石來石往,石起石落。砸中者莫不是成為肉醬肉餅,莫不是斷腿斷胳膊,慘叫哀嚎,凄厲震天。
如此情況下,劉岱軍并未停止對濮陽城的沖擊,無數的步兵繼續如潮水般往濮陽城墻涌來,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前軍離城只有里許。
弩車營司馬趙寶深深吸了一口氣,厲聲嘶吼:“弩車……放!”
霎時間,數十上百個壯漢高舉起沉重的撞錘,轟然敲下,“彭彭彭”,緊弦收縮,一排排巨大得如同長槍一樣的弩箭帶著尖銳的呼嘯聲劃破長空,快過閃電,刺向劉岱步兵陣中。步兵陣中登時發出了凄厲慘叫,強勁粗大的箭弩撞碎盾牌,撞碎鎧甲,從一個將士的身軀中貫穿而出,再繼續貫穿下一位將士的身軀,甚至貫穿高大的戰馬,將兵馬牢牢地釘在地面上,飛濺起漫天的血水浸染整個戰場。床弩實在強勁,射程可達一里,在這個距離內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它可以輕易地貫穿重甲,任何盾牌越鎧甲都承受不住他恐怖的破壞力。床弩殺傷力雖然恐怖,但其體型笨重,操作費力,箭矢制作昂貴。一般需要二十人才能操作一張床弩,而且機動性能太差,所以野戰很少用到它,大都是安置在城墻上,在敵軍進攻時多張床弩同時齊射,作為守城之用。它對密集陣形的敵軍能進行有效的殺傷,但是對于松散陣形的敵軍則效果不大。
同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