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城長不過十四里,寬也就五里左右,但城中人口卻有近百萬,這種密集程度下,哪里能輕易找到地方新建學堂呢。
何況趙孟啟計劃中的學堂面積可不小,因此只好去東城外看看。
路過一座宏偉卻有些殘破的宅子,見到有不少道士出入,趙孟啟不由好奇。
“阿郎,這是佑圣宮,最早是孝宗皇帝的潛邸,光宗和寧宗都在這里出生的,孝宗即位入宮后,這里便荒廢了,孝宗便干脆將這里改成了道觀,以供奉北極真武佑圣君,從修建到如今,差不多有一百一十年了,破舊也就難免。”
黃枸已經習慣了給趙孟啟當解說,見他有疑惑,便把宅子的來歷說了一下。
北極真武?那不是玄武么?
難怪宋朝的歷來奉行防守龜縮政策,原來這么崇信玄武啊。
趙孟啟吐槽著,打量著這個占地面積看起來比四方館都大的道宮,真是不敬蒼生敬鬼神,這么大的地方,拿來做什么不好,就算建宅子賣錢,也能貼補不少國用吧。
據說這臨安城里的道宮還真不少,什么開元宮、龍翔宮、萬壽觀、東太乙宮、德壽宮、景靈宮……一大堆,一個比一個大。
趙宋如此崇信道家,最后危急關頭,龍虎山那群牛鼻子還不是轉頭向蒙古人臣服。
如此一想,趙孟啟心中不由有些厭煩,奈何他又做不了什么,只好放下車簾,眼不見為凈。
黃枸見主子似乎心情不好,一時也就不再多話,就這么安靜由崇新門出了城。
崇新門外并不是荒郊野外,因為在臨安城東還加建了八里多長,兩里寬的土墻外城,用于容納過剩的人口。
這里除了豪門大宅比較少,看起來和城內區別也不是很大,相對來說沒那么擁擠,也能找到一些空地。
見著路上沒那么多人,趙孟啟干脆下了馬車步行,身邊只帶著黃枸,還有常庚和曾八,馬車和其他人吊在后面跟著。
走了一段路后,趙孟啟看見一片寬廣的工地,一群衣衫襤褸的人正在搭建房屋,略一看也最少有幾千人。
其中還有不少胥吏衙役在指揮監工,四周還有不少軍士看管。
趙孟啟以為是朝廷在興修什么工程,所以動用了這么多勞役,但這些人明顯就已經很窮苦了,還要讓他們服役就實在太過分了,于是他臉色黑了下來,心上仿佛墜了個稱砣。
在封建社會,老百姓除了要交稅,還要服各種差役夫役,這服役說白了就是免費給朝廷充當勞動力。
這對百姓來說是一座很沉重的大山,一旦朝廷征役到頭上,就得放棄自己的營生,甚至自備糧食免費給朝廷干活。
如果是只是農民,在農閑時間被征役那影響還相對小些,但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人靠手工業和商業來謀生,因此這役法成了很大的弊政。
歷代為了消除這個弊政有過很多次改革,逐漸由百姓出人改為出錢,由朝廷花錢去雇人干活,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的免疫法。
這免疫錢自然是加在了原本要交的稅賦中,但往往隨著時間,等百姓習慣了增加后的稅賦,朝廷往往又要免費用役,出現了既交錢,又服役的情況。
這樣一來又開始一個循環,再加免役錢……如此一來,免役錢就成了變相的加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