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上來說,大宋擁有戰馬數量最大的時候有二十萬匹,是太宗和真宗時期,那會還沒有西夏。
等到了仁宗時,就只剩下十萬匹了,后面神宗時候,因為河湟開邊,增加到了十五萬,再然后就是一路下滑。
郭都監悵然說著,“現在,所買之馬基本都是直接撥入軍中,所以群牧司可以說是無馬可牧。”
趙孟啟臉色難看至極,“那如今全國大約有多少戰馬?”
“馬步三司,共計兩萬多,可其中羸弱老病占據一半,江上諸軍,不超過五萬,就這恐怕都有很大的水分。”
郭都監倒是個實誠人,知道啥就說啥,“據微臣所知,駐扎在建康的馬軍行司,按兵籍該有七千八百三十匹,但前年點檢的時候,卻不足兩千二百匹,這缺額高達四分之三。”
“為何缺少如此之多,可是有何情弊!?”趙孟啟聲音轉冷。
“這…軍中歷來如此,情弊肯定少不了,但也不至于這么厲害,這缺額主要是戰損以及馬匹自身的老弱病殘。”
“你方才不是說,在西南等地的馬監一直在買馬么,那買來的馬呢?”
“殿下,西南絕遠,路途艱難,就是買到馬,要運送起來也是十分不便啊。”
“難倒不能海運么?”
“額,海運?這馬可不耐海路顛簸啊,運來怕是要先死一半。”
趙孟啟聽到這里,一陣頭大,忍不住捏起了額頭。
這攤子,比自己預想中最差的情況還要差,馬匹質量就別提了,宋軍用的戰馬就是這塊大陸上質量最次的,可尼碼連數量都沒法保證。
馬行司的兵額可是三萬人啊,原本七千多匹就已經是四五個兵才一匹馬了,而如今實際上是十幾個人攤一匹馬,這還能叫騎兵!?
看來,目前能立竿見影的法子就是先解決運輸問題。
海運戰馬,若是改進一下,還是可行的,馬不耐顛簸,那就讓牠們先適應一段時間,然后分段運輸,化長途為短途,給馬匹休養的時間,應該問題不大。
既然大宋在造船和航海上有絕對的技術優勢,那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起來呢?
何況,以后如果要去遠洋買馬,這方面也得先積累經驗和技術。
哎,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事啊,不過還是先著手培養民間用馬市場吧。
既然那么多馬不適合做戰馬,那就干脆先拿來民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