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曲聞言一愣,看來這燕王還真有所準備啊,說得倒是沒啥不對,不過估計和那些大頭巾一樣,也就是泛泛而談。
然而聽到趙孟啟繼續說,“這選兵嘛,我之所以要求異于其他部隊,乃是有我自己的打算,這個以后你慢慢就會知道,現在完成了這一步,那就是部伍編制了,在這上面,我也要和現行兵制有所差別。”
大宋的軍隊組成很復雜,因此在軍隊編制上,也沒有統一標準。
大致上是“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都分馬步,馬軍設軍使、副兵馬使,步軍設都頭、副都頭,
一營也就是一指揮,設指揮使、副指揮使,算是基礎作戰單位了,班直中的班,地位等同于營。
然后軍設都指揮使,也稱軍主,以都虞候為副,再往上的廂其實不常設,老大也叫都指揮使。
后來又演變成了“隊、部、將、軍”四級,軍設統制、統領,將設正將、副將、準備將,部設部將,隊設擁隊、押隊、旗頭一類的頭目。
可能是改革不徹底,也可能是朝廷故意的,反正這新舊兩種編制法,在不同軍中執行不同,甚至兩套編制并行。
這在趙孟啟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軍隊的組織架構,就該清晰明了,所以這兩種編制,他都不打算采用。
“老曲,傳令下去,讓教官們將新兵們分成六人一伍。”
曲墨軒先將軍令傳達完,才不解的向趙孟啟詢問,“六人一伍?”
他當然會奇怪了,名為‘伍’,那不該就是五個人么,為什么燕王偏偏要搞六個人?
“對,六人,作為最基礎的建制,作戰時,伍長可以將手中力量分成三份,分別處于左中右,應該是最利于兼顧指揮了。”
對于正常人來說,當面左中右應該是最容易適應的思維方式。
曲墨軒對這個想法不置可否,又問,“那殿下在后面的編伍上也有不一樣啰?”
“是的,兩伍一伙,共十二人,三伙一排,三排一連,別設連長、連教導,三連一營,別設營長,營教導,直屬伙,傳令兵,總計大約三百五十名戰兵,到時再配屬后勤,文職,便可作為獨立作戰單位。”
曲墨軒想了想,細節上與現行編制有點區別,但一營的人馬與其它部隊的營相差不大,燕王想試試倒也不是不行。
“那后面的編制呢?”
“后面嘛,大約是三營為一團,三團為一旅,三旅為一師。基本上,一師就是一萬人,可以獨當一面了。”
趙孟啟這個編制名詞,看起來都是后世所用,但其實華夏軍伍早就在使用這些編制單位了,不過人數有些區別罷了,只是在唐時,團比旅大,一旅是一百人,一團是三旅,這個算是趙孟啟為了自己的習慣改動的。
可以看出,趙孟啟這是有意效仿三三制,但畢竟是冷兵器時代,還是更加考慮實際作戰需求,這個編制肯定需要實戰來考驗及完善,但當前用于練兵還是可以的,起碼老曲沒覺得有什么問題。
而且這樣的編制,有利于將來擴編,一個伙有兩個伍長,很容易加入新兵后裂變成兩個伙,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戰斗力。
感冒嚴重起來,難受得一批,這章可能枯燥了些,但總得交代一下,下面就進劇情了,不知道啥時候感冒才好,這幾天大家就別等更了,攢一下再看,對不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