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于許多人來說,至少還能混口飯吃,也算是對軍人的一種保障吧。
而廂軍的兵源除了禁軍退下來的,主要還有招募災民中的年輕力壯者,招安的匪寇,以及罪犯等等。
宋代的刑罰中,往往把青壯罪犯發配充軍,也就是時人所稱的“賊配軍”,大宋戰神狄青就是這么入伍的。
一些相對比較嚴重的罪行,那時的做法就是在犯人臉上刺青,稱之為“黥面”,大約是留案底的意思,所以配軍臉上都有這樣的刺字。
后世有些人誤以為大宋當兵的就會刺字,其實是種誤解,大宋從來就沒有確立過軍人黥面制度,正常當兵是不會有臉上刺字的,另外宋人其實挺喜歡紋身的,就連岳飛也在背上刺了“精忠報國”,而市井中也有許多花胳膊,以這個方式來顯示自己武勇,大約倭國便是從這學去的風俗。
在某些時期,為了防止士兵逃亡,有些將領也會在麾下士兵臉上或者手臂上,刺上番號以方便抓捕,這個和配軍刺的還是不同的。
這種應該要算做將領的個人做法,并且在南渡以后,這個習慣也漸漸消失了。
陳思恭當時還是有正常官職,帶著正規部隊,當他有了這個奉化軍都指揮使后,就將打不了仗的老部下退到廂軍里面養老,甚至也把麾下軍人的家眷也放到廂軍中。
四五代人下來,這個奉化軍就成了陳家的老營,所有的軍士都與陳家休戚與共。
因為把奉化軍視為陳家的底蘊,加上陳家家訓,所以和其他廂軍的軍頭不一樣,陳家非但不吃空額不喝兵血,反而為了照顧世代跟著他家的這些人,將兵額用得滿滿的,整整兩萬在籍士兵。
另外就是,陳家的人也不善經營,或
者說,沒有打算壓榨這些廂軍的勞動力,反而為了維持他們的生計,要從別的地方挪用錢糧。
也就因為這樣,奉化軍對陳家忠心耿耿,年輕一輩的軍事訓練也沒有落下,為幾代陳家家主提供了優質的兵源。
陳家的最后一任家主,也就是綰綰的外祖父陳同,在端平元年,也就是二十一年前,率十個指揮五千人馬,跟隨趙葵收復開封,然后繼續往洛陽進軍,可惜不但后勤保障沒跟上,還中了蒙古人早就設好的埋伏,結果全軍覆沒,陳同戰死。
陳家本就子嗣單薄,于是便絕了后,奉化軍都指揮使就由女婿,也就是綰綰的父親姜懷權任,同時還在駐屯大軍中擔任統制。
五年前余玠北伐漢中,姜懷率軍作戰,起初還是很順利,但后來攻打漢中久久不下,蒙古人修復被燒毀的棧道,派出了援軍,宋軍只得撤退,但姜懷領軍斷后,莫名奇妙被蒙古人包抄,兩千兵馬大部戰沒。
當時姜懷的兒子姜益,隸屬皇城司,主動請命參戰,負責偵察敵情,結果也殉國了,時年不過十七歲。
值得一提的是,劉維禎的父親劉修禮當時正是姜懷的副將,領著另一部兵馬,順利撤退了。
戰后,朝廷為了提振士氣,將此役視為勝利,封賞參戰人員,劉修禮因此升官,遷任安吉州統制司統制。
175陳姜往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