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修仁到達縣城時,水門已經落閘,幾個衙役領著一群民夫正忙碌著隔絕水道,城墻上也有許多人,正在用竹木搭建寮棚。
下了船,冒雨從南門入城,見到城門旁正在堆放土木磚石,城里的氣氛有些緊張,家家戶戶都燃著燈火,整理收拾著糧食細軟之類,拆卸門板等木料制作簡易木筏,還有人在往一些兩三層的建筑里搬運物資……
來到縣衙,已經不見徐天一等犯人,囚籠也正在被拆成木料,門口駐守的也不再是衙役,而是披甲的禁衛。
經過查驗身份,劉修仁只能帶兩個隨從入內,等走進燈火通明的公堂時,發現這里布置得如軍中節堂一般,堂中擺滿了座椅,人還不少,有吳江縣的官吏,駐軍指揮使,還有住在縣城的士紳。
趙孟啟高居堂首,正說著,“既然水患難以避免,那與其坐等洪水肆虐,不如積極應對,孤希望大家能夠萬眾一心,各施所能,與孤同心同德一起帶領百姓度過這次災難,或許孤的許多措施,會造成諸位的損失,不過爾等眼光要放長遠一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百姓才是大家能安享富貴的基礎,而你們做出的貢獻,孤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將來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當然,如果某些人非要有私心異舉,也大可試試孤手中劍,利是不利!”
這一番利誘威逼,堂中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紛紛附和。
其中孫德良喊得最是響亮,“我孫家唯殿下馬首是瞻,殿下指東,小民絕不往西,莫說損失些許田土錢糧,便是破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這孫子屬實臭不要臉,家產大都拿出來給兒子續命了,還能損失個屁啊!為了討好燕王,真的是人都不做了。
不少士紳都對孫德良腹誹不已,但表態之聲也是不甘人后,“殿下放心,大是大非鄙人還是明白的,只要殿下有令,張家絕不含糊。”
“殿下真乃賢德仁厚,大災之時卻不惜置身險境,與我等小民百姓共患難同奮斗,我等又怎敢私心相負。”
“是啊是啊,有殿下如此英明之主,將是大宋萬民之福,能得殿下指領,為抗災貢獻綿薄之力,實乃我等天大的榮幸。”
“為抗災,老夫義不容辭,不管是錢糧,還是人力什么的,只要我魯家有的,只要抗災需要,統統都貢獻出來,絕不吝惜!”
這些地主老財如此踴躍,其實心中卻在滴血,這一遭水災過后,各家的財富必定都會大幅度縮水。
原本,最不擔心災難的就是這些士紳了,他們擁有足夠的積蓄可以輕松度過災難,甚至有些人還無比歡迎災難,因為他們可以借著災難大發一筆橫財。
眼下趙孟啟來了,才是他們真正的災難。
若是一般的官員敢要求他們為了大局犧牲自己的利益,絕對要遭到他們的集體反抗,不但難以施政,甚至得灰溜溜跑路。
但在趙孟啟這個儲君面前,他們就顯得太渺小了,根本沒有反抗的資本,加上今天的審案,也讓吳江人都意識到,燕王絕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主,他若是要殺人,那可是真下得了手。
在小命和錢財之間,傻子都知道該怎么選,與其被逼著,還不如表現得主動一點,說不定還能博得未來皇帝的歡心,那將來的收益比什么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