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金鳴,趙孟啟猛地睜開眼睛,從地上一躍而起,探頭從垛口往外看去。
此時天色漸亮,太陽雖然還未升出地平線,但已經能朦朦朧朧看見遠處事物的輪廓了。
離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叛軍正在列陣,預示著攻擊即將展開。
這里是北城,一如趙孟啟所料,叛軍的主攻方向就在這里。
做出這樣的判斷并不復雜,由于吳江城的地理,南邊是吳松江,東邊不到五十丈是運河,西邊勉強夠寬,但是遍地尸體不利行動,并且要正面陽光直射。
劉修禮在南邊和東邊各放了一兩百人,西邊放了五六百人用以牽制,剩下三千多全都集中到了北邊。
吳江城頭也做出了相應的布置,奉化軍所屬全部都安排在北墻之上,還有一千多民壯,披上了武庫中多余的皮甲紙甲,不停忙碌著,協助軍士守城。
用紙做護具,聽起來很不靠譜,實際上紙甲屬于大宋的制式裝備,不僅能抵擋弓箭,對劈砍的防御不比鐵甲遜色多少,只是不如鐵甲耐用。
紙甲通常被用來裝備輕步兵和弓弩手,特別是二線部隊,用紙甲的比例會比較高。
而劉修禮這四千戰兵全員披甲,其中有兩千是鐵甲,其余是皮甲和紙甲。
當第一縷金光從東邊天際射出,視野逐漸清晰起來。
一座龐大而齊整的軍陣,平鋪在原野之上,閃著森森甲光,映入守軍眼中。
軍陣最前端,擺放著十幾輛巨大的排車,看起來很是簡陋粗糙,但接近一丈長寬的厚木牌卻能有效防御箭矢。
排車后面,是一隊隊扛著長梯的兵士,他們將緊隨排車,借助掩護慢慢接近城墻。
再后面則是以都為單位的方陣,其中三成是刀盾手,立于前排,其他都是弩手。
軍陣的最后,橫陣著八架砲車,每一架都需要三四十個人才能移動和使用,另外還有十幾架弩車,每一架也要六七人。
這時代的士兵,對軍事行動是沒有知情權的,去哪里,要打誰,為什么打,他們多半都是不知道的,將領怎么說,他們就只能怎么做,這也是古代容易發生兵變的原因。
眼下,明擺著是要進攻大宋自家的城池,但劉修禮只說城中有叛賊,自己是奉旨平叛,這些士兵也不敢不信,畢竟這軍中所有骨干軍官都是對他唯命是從。
劉修禮騎著馬,吊在軍陣之后,身周是兩百多名最精銳的重裝步兵。
朝陽升起,照亮天地之間,驅散最后一絲迷霧。
劉修禮從馬上立起,劍指吳江城頭,“進攻!”
悠長而蒼涼的號角聲,連綿吹響,旌旗招展揮舞,凜然殺氣沖天而起。
鼓車上,光著膀子的彪形大漢,掄起鼓槌,奮力擊向牛皮大鼓。
咚!咚!咚!
鼓聲如悶雷,節奏緩慢,卻強勁有力,震徹八方。
整座軍陣徐徐而動,如滔天巨浪一般,滾滾向前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