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至于吧,燕王這不是要祭天么,只要颶風不來,最多七八天這水也就退了。」
「哈哈哈,祭天能有用!?你還真當他是諸葛孔明,有呼風喚雨之能么?」
「這玩意也就糊弄一下那幫草民罷了,咱們可多少都是讀過圣賢書的,子曰,敬鬼神而遠之,這燕王倒好,還妄想操縱天象!」
「嘿嘿
,反正閑著也是無聊,就看看咱們的燕王殿下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這些地主老財壓根就不信祭天能消災解難,之所以肯花錢來這,純粹是抱著看戲的心態,甚至內心還等著燕王出丑。
說起來,大宋官府有個傳統,就是一旦發生災難,就會向當地富戶強制派捐,要他們拿出錢糧賑濟災民。
這個做法,或許在后世人看來,是侵犯私人財產權,但換個角度來說,許多富戶之所以富,也是剝削草民而來。
當然,具體執行的時候,向誰派捐,派多少,又要看當政官員的人品了,這里面也存在一些貓膩就是。
人品不好的,那自然是親疏有別,欺軟怕硬,而比較剛直的,就一視同仁,就算是權貴也免不了被派捐。
比如在歷史上的幾年后,臨安饑荒,市面上買不到米,時任臨安知府的馬光祖就找上了趙孟啟的生父榮王,從他手上「敲」走了三萬石糧食,救活了許多人。
相比于明末時,崇禎想派捐卻弄不到幾百兩銀子,這個時代的權貴雖然也自私自利,但風氣或許稍微好上那么一點點。
和其他官吏相比,燕王的派捐就狠得多了,那是所有較大地主家的存糧都被「借」走了,這些闊佬自然對他不滿。
至于普通百姓,想法就要單純得多了,知道燕王要為他們向上蒼祈愿,先不管有沒有用,單這份心懷百姓的心,就能令他們感動。
「燕王殿下不但英武,還仁德,等他坐了江山,咱們小民的日子肯定會好起來。」
「說到英武,咱們殿下可是真了不起,我大姑她二表舅的兒子那天就在城上,他親眼看見殿下提著一柄八十斤重的大刀,單手一輪,就砍倒一大片鐵甲叛軍,眼見著幾千叛軍就要沖上城頭,殿下手中一揮,就炸出一枚天雷,幾千叛軍就灰飛煙滅……」
「呀!那雷是殿下放的啊!?俺也聽到了,嘖嘖,那可比天上的雷還響百倍哩,原來殿下有此神通,那今日登壇,一定能把颶風趕跑,哈哈哈,那咱們可就安逸了。」
「這還有假,都說官家是真命天子,燕王殿下將來也是要做官家的,那自然也是天子,有點神通不稀奇,老天爺怎么也得給點面子,等殿下登壇,這颶風肯定不會來了。」
「可殿下不是官家的兒子么?官家是天子,殿下也是天子,都是老天的兒子,這輩分該咋論?」
「這……天上的事,咱少打聽!」
「誒呀,快看快看,殿下出來了……」
「咦?祭天不是該穿朝服么,殿下這怎么戎裝披甲啊?」
祭壇四周,各有一千將士在雨中列陣值守,而祭壇的南邊三十丈處,搭建了一個雨棚,官員們將在這里觀禮,而趙孟啟也是在這里做好祭祀的準備。
四個丫頭給他整理著衣甲,綰綰捧著鳳翅兜鍪要給他戴上。
「算了,這玩意就不戴了,影響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