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東翁此言何意?”
“哈哈哈,佛曰,不可說!君特啊,稍后幾日,你仔細看著就是,好好見識一下咱們這位毛頭殿下的手段。”
……
這一日,姑蘇城恢復了‘市河到處堪搖櫓,街巷通宵不絕人’的景象,到了深夜都還四處燈火通明。
直到十萬石糧食全部賣空,百姓們才不得不各自歸家。
買到糧食的,內心踏實了許多,沒買到的,聽聞明日還有糧食運到,也沒有太過于失望。
等到第二日,百十艘糧船如約而至,依然在相同的地點售賣,而百姓已經早早就守候在這些地方,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
糧船靠上碼頭停穩,軍士們從艙中扛出糧包,摞在船舷邊,直接就開始售賣。
一塊寫著大字木牌高高掛起,“每戶首次購買,兩貫一石,第二次起,五貫一石。”
人群中嘩然聲起,有些躁動。
“怎么就漲價了?不是說這是燕王為緩解糧荒送來的平價糧么?五十文一升,哪里平價了!?”
“難不成,燕王也和那幫奸商一樣,黑了心?”
“忒!你這人也太不識好歹了,上面不是寫了么,每家第一次買還是兩貫,后面才要五貫,你也不看看,城里那些糧鋪,今日就算沒人上門去買,依然漲到了一百文一升!”
“就是,朝廷的錢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燕王肯定也是從別的地方高價買了糧運過來,五貫一石已經很良心了,你愛買不買,不要耽擱我們。”
“無論如何,先買一石吧,煮粥吃也夠家里人撐個把月了。”
于是,異議聲漸漸平息了下去,雖然相當于平常時節三倍的糧價確實貴,可是和糧商們比起來,可劃算太多,而且量更足。
在軍士的指揮下,百姓們排成四五列歪七扭八的隊列,挨個到船邊,遞上銅錢或會子,還有戶籍。
趙孟曦一身普通士卒打扮,是負責交易的人員之一,他接過錢和戶籍,開始查驗,無誤之后,拿出一張印著文字和格子的紙頁,用漿糊黏在戶籍后面,蓋上騎縫章,隨后在格子里寫個日期,蓋上小章遞回去。
一袋大米正好一石,省去了稱量,直接交給百姓。
說來,一石差不多快有后世的一百五十斤了,還好這時代的壯年勞動力扛得動,若真是碰到扛不動又找不到幫手了,這些軍士還會笑呵呵的上前幫忙,給搬到他們的車船上。
許多百姓對這一幕也較為新奇,議論起來。
“咦,這些丘八赤佬怎么看起來和以前見過的不一樣?非但沒有兇神惡煞,反倒是對咱們很和善,和聲細語的,和店里的伙計似的。”
“別說什么伙計了,現在那些糧店里的伙計,一個個都拿鼻孔看人,那尾巴都豎到天上了……”
“哎呀,真是罪過,那走賬的小兵識文斷字的,看起來還細皮嫩肉,年紀也不大,跟俺家小子差不多歲數的樣子,怎么就從了軍,這輩子算是毀了……”
“就是啊,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呵呵,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這些少年可不是一般的兵丁,他們是燕王的親衛,說不定還是宗室貴人呢。”
“宗室!?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隨便讀點書也能前程遠大,干嘛還跑去當兵,吃苦受累,還撈不著好……”
“你懂個屁,都說了是燕王的親衛,那能一樣么!?燕王是誰啊,那可是咱們將來的官家,他身邊的人,以后指定要飛黃騰達的。”
“而且啊,燕王殿下好像特別看重武人,前段時間,吳江不是遭了叛匪么,后來燕王拿出幾十萬貫錢,撫恤給傷亡的將士民壯,一人光錢就有好幾百貫,還賞了良田,不止如此,還建了什么烈士公墓,造了祭祠,立了碑。”
“造祠立碑?這也是咱平頭百姓能想的?嘖嘖,這么說來,給燕王當兵,還真是件大好事哩。”
“這肯定啦,你想想,那些宗室貴人看事,難道會比不上咱們這些草頭百姓么?他們都愿意給燕王當兵,那肯定錯不了!也不知道燕王親衛還招不招兵,俺家小子說不定可以去撞撞運氣。”
“那恐怕有點難哦,你看看這船上的軍士,要么就雄壯威猛,要么就聰明伶俐、識文斷字的,你家小子估計人家看不上呢。”
“這也說不準,俺家小子好歹也讀了四五年的私塾,就算考不上狀元,當個兵肯定是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