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湖四周本就是大宋最高產的地區,經過這么一番徹底治理之后,說是聚寶盆也不為過,單單這里出產的糧食就有望養活大半個天下的人。”
雖然大家都知道太湖流域準備進行大治理,但卻并沒有什么確實的概念。
當整個工程以圖案的方式,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后,不管是不是懂水利的人,都不得不為之震撼。
“這…似乎一點都不亞于隋唐時開鑿大運河的規模啊!”
“真大手筆!要是果真落成,這里便是天府之國!”
“假如真成了,那不止是功在當代,也將惠澤千秋萬代,只是,這所需要的人力錢糧恐怕也將是龐大無比,如今咱們大宋拿得出來么?而且,蒙古人虎視眈眈,在此時施行如此耗費國力的工程,真的合適么?”
有人贊嘆,也有人提出質疑。
面對質疑,趙孟啟早有預見,并無絲毫惱怒之意,臉上依然微笑著,緩緩解釋道。
“整個工程確實耗費巨大,保守估計,完成主體大約需要五千萬貫,差不多就是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了,但大家應該都聽聞了,這太湖工程,小王已經向朝廷保證過,絕對不會動用國庫錢糧,由小王一力籌措。”
“你們進來之前,都看到外面那座金山了吧,粗略一算最少也價值一千五百萬貫,另外,得益于平江和嘉興士紳的慷慨,小王應該起碼有三千萬貫的利潤,所以嘛,大家無需再擔心錢糧問題了。”
好一個慷慨!
各地士紳聽了這話,不由會心一笑。
那些金銀,甚至這次賺取的利潤,趙孟啟并沒有打算就這么簡單直接的投入治理工程中,不過并不需要對士紳們詳細交代,只要讓他們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就行。
“至于耗損國力嘛,小王以為倒不見得,包括本朝在內,以往歷朝歷代大興土木,修建工程,大多確實都會損傷國力,主要還是因為動用了徭役,將大批本該負責生產的勞動力投入,從而使農工減產。”
“但這次不同,大家應該清楚,如今大宋國土日益縮小,而且漫長的邊境地帶難以耕作,由此大量人口失去生計,變成流民,若是不想辦法解決,那么他們要么饑寒而亡,要么揭竿而起。”
“以往,大家伙,包括朝廷在內,都很害怕流民,認為他們不事生產,只會浪費糧食,還會對治安造成隱患,因此通常都是消極的去減少他們的數量,然而在小王看來,人口才是最大的財富,每個人能創造的價值,遠遠要高過他的消耗,之所以流民會成為負擔成為累贅,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創造價值的崗位。”
“而太湖工程,直接就能容納最少五十萬勞動力,這些勞力可不是免費征役的,他們都是有比較豐厚的工錢,然后這個工程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這五十萬勞動力與他們家屬所需要的吃穿日用,又能產生無數工作崗位。”
“簡單來說,小王這五千萬貫投入進去后,將會循環滾動起來,會有無數產業因此而興旺,小王相信諸位都是有識之士,應該明白,靠著土里刨食,其實很難發大財,不然大家也不會擁有那么多工商產業不是?”
“太湖工程,最可見的成果,就是最少能開辟出五萬頃高產良田,至于工程結束后,一部分勞動力將轉化給耕作這些田地的農民,一部分組成專業建筑團體,繼續從事其他建設,大家該不會認為咱們大宋完美到不需要建設吧?還有一部分,可以根據技能所長,分流到其他行業,總之呢,小王都有相應安排。”
聽了燕王這長篇大論,殿中這數百士紳有些陷入思索,有些頻頻點頭,有些可能一時沒想通,但又不能表現得比旁人笨,只能含含糊糊的不懂裝懂。
有一些精明的,已經從燕王的話里面發現了無數商機,五千萬貫的投資啊,只要設法沾上邊,那就是財源滾滾!
趙孟啟喝下一大杯茶水,潤了潤喉嚨,然后拿起一根細長的竹竿,對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圈點線指指點點,告訴士紳們各處預計能產生的數量,以及劃分出田莊的位置。
“大家都看到了,這些都是土壤肥沃,澆灌充沛,并且運輸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好的良田,穩妥起見,小王準備第一期拿出一萬頃成立二十個田莊,每個田莊都是在五萬畝良田左右。”
“至于田莊制度,你們都應該了解過了,小王就不多廢話了,一百萬畝田卷,二十石米一畝,交糧付卷,童叟無欺,諸位可以仔細考慮后,再來購買。”
這些士紳等的就是這一刻,趙孟啟話音剛落,他們就紛紛表態。
“沒什么好考慮的,咱們難道還信不過殿下么?我臨安周家已經將二十萬石糧食送入吳江官倉,這是交割憑據,我就想要十三號田莊的一萬畝田卷!”
“殿下,小民是慶元府花成裕,二十萬石糧食已經送到了華亭,交割手續在此,小民選七號田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