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府學的事,吳潛考慮后,還是決定支持趙孟啟的想法。
這大的方向是定下來了,還需要對具體章程進行探討和研究,真要落實還得過上好些日子。
原本趙孟啟是打算繼續甩手,跑回吳江,可自從府學出來后,吳潛就對他越發上心,強行要他參與政事處理。
其實也不是真的要他做什么,就是讓他跟在一旁,學習觀察如何理政處事而已。
趙孟啟沒法子,誰讓他自己貧嘴,說自己是學童呢。
權力是美妙的,然而政事往往卻是繁瑣枯燥的。
公事房中,吳潛批閱著公文,處理好后就遞給一旁桌案的趙孟啟。
“殿下,小到一縣一衙,大到朝堂中樞,無論臨民治事還是署理國政,皆都倚賴于各種文卷,作為執政者,不僅僅要看懂公文,更要看透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蛛絲馬跡,洞察分析出事實真相,從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趙孟啟展開文卷,上面一些值得注意的字句,已經被圈勾起來,一旁還用蠅頭小字作出分析,而最后的批示決議旁邊,也簡明扼要地說明如此處理的原由。
吳潛為了教導趙孟啟,也是煞費苦心了。
原本有些無聊不耐的趙孟啟,不得不靜下心來,仔細研讀,以免辜負了老頭的心意。
數千年文明延續,公文發展到此時已經非常成熟完備,而宋人崇尚極簡美,早就掃蕩了浮華靡麗的駢文,公文講究樸實、長于說理、重實輕虛,同時也沒有舍棄文學性和藝術性,因此趙孟啟起來也不是很難受。
一老一少,通過一份份公文,就這么一教一學,除了偶爾的請教聲和書吏送取文卷外,公事房大多時候都是保持著安靜,這就是絕大多數官員的日常。
吳潛可是宰相級人物,基本上一眼就能看透公文中的虛實,并極快地做出相應決策,即便為了教導趙孟啟多了不少工作,也依然高效的處理完上百份文卷,趙孟啟卻還只看完一小半。
吳潛放下筆,轉頭見趙孟啟態度很是認真,心中更是欣慰。
自古以來,聰慧機智的帝王從不少見,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能坐上龍椅之人,其實都有著超出常人的智力,難得的是勤勉耐心和認真負責,并持之以恒。
“殿下,且歇歇,莫壞了眼睛,起來走走,勞逸結合,動靜相宜方為久長之道。”
趙孟啟聞言,放下文卷伸了伸懶腰,笑著說,“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吳公見事洞悉分明,處置精準老到,孟啟受益良多啊。”
“殿下謬贊了……”
吳潛站起身,想要到外面庭院中活動一下手腳,這時一名書吏高聲喊著‘大捷’跑了進來。
“殿下,吳公,淮東傳來捷報,賈相進攻舊海州,擊敗益都行省李璮,俘虜敵方元帥宋贄!”
自端平元年起,宋蒙開戰二十一年來,一直便戰事不斷,倒是近一兩年稍微消停了一些。
并不是蒙古人變得善良,想要和平了,而是如今的蒙古大汗改變了戰略。
蒙哥是蒙古的第四任大汗,他老爹就是郭靖的托雷安達,后世普遍認為他是繼成吉思汗之后最杰出的蒙古大汗。
他即位后剛把位置坐穩,就決定對宋朝發起一次大規模的攻勢,試圖一舉滅亡大宋。
可是宋朝與金國抗衡百多年,已經在江淮地區建立了堅固的防御體系,而一代名將孟珙針對蒙古的侵略,也在長江中上游設置了三層藩籬防御體系。
近二十年的征伐,已經證明這兩個防御體系牢不可破,于是經過總結后,蒙哥決定將早有傳聞的‘斡腹’計劃,正式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