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銅錢運往倭國!?
咱大宋深受錢荒之苦,三令五申嚴禁銅錢外流,燕王居然要主動往外送?
南渡后,朝廷每年能鑄造的錢甚至都不到以前的二十分之一,通常都在幾萬到十幾萬貫間徘徊。
一百萬貫那可是十年都未必鑄得出來,就這么一次就送出去了,妥妥的敗家子啊!
殿下作為大宋皇儲,怎么能做出此等損害我朝利益之事呢?
可殿下如此信重自己,我似乎不該去質疑他啊。
趙鶴云欲言又止,一副便秘的表情。
趙孟啟瞄了他一眼,不由失笑,“你是不是覺得,不該把銅錢給外國?”
趙鶴云見燕王都捅破了,也不再藏著掖著,“屬下確是這么想的,殿下也應該知道我朝錢荒之困啊,為何還要如此?”
“哈哈,看來你還是太年輕。”趙孟啟倒是不惱。
娘咧,你自己比我還小一歲呢!
趙鶴云暗暗一翻白眼,在座的其他人也感覺燕王倚小賣老的樣子多少有些滑稽。
卻聽趙孟啟說著,“首先,咱們說說錢的本質是什么。”
錢就是錢,還有什么本質?
耿直伍瓊等人一臉迷糊,不過趙鶴云和江萬里等人卻被勾起了興趣,很是好奇的看著燕王。
“人活著,就有各種各樣的需求,當無法自給自足時,就會通過與他人交換來滿足需求,最初是簡單的以物易物,但這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彼此正好互補才能產生交易,于是人們就開始用把能滿足普遍需求的貨物來作為媒介進行交易,比如糧食布匹等大家都用得著的。”
“這類貨物作為媒介時,其首要作用就在于流通,因此可稱之為通貨,那為了利于流通,通貨既要有公認價值,還要方便攜帶和耐久保存,于是金屬就成為了最優選擇,把金屬制成特定重量形狀,就誕生了錢。”
“有人說錢是萬能的,因為錢可以交換到任何貨物,而這是基于金屬本身價值,所以一開始是按重量來計算。”
“但人們漸漸發現,錢除了用于流通,其實并不具備實用性,也不需要具備實用性,所謂饑不能食渴不能飲,可只要大家都公認它的價值,其實重量成色都不會影響它的流通作用。”
“達成這個公認價值,可以是大家自覺承認,也可以是規則制定者強制大家承認,也就是官府可以用實際價值較低的物品來制成錢,因為無論是含銅十成,還是含銅三成,或者是鐵,甚至是一張紙,當官府制成一文錢后,它們的購買力是一樣的。”
“當然,官府必須保證這個公認價值的穩定,否則大家就會嫌棄,甚至拒絕使用這樣的錢。”
接下來,趙孟啟繼續向大家闡述簡陋甚至有許多缺失偏頗的山寨版貨幣論。
其實,這時代的人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些,只是沒有成系統成概念的表述而已。
聽趙孟啟這么一說,大家漸漸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特別是江萬里這種經常接觸經濟的老官員,更是感覺豁然開朗。
“殿下之意是說,錢本身的價值或成本低于它的面值時,更加具備流通性,若是等于或者高出,反而會讓它退出流通,也就是說,現在銅價遠高于錢值,于是無論朝廷鑄造多少銅錢,都永遠無法滿足流通需要。”
趙孟啟點點頭,“是的,假設一個百姓手里的錢,有交子、鐵錢、銅錢,那他一定優先花掉交子,銅錢留在最后,也就是劣幣逐良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