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能缺了功名利祿,可又不能全靠功名利祿。
趙孟啟深明,沒有信念,沒有使命感的軍隊,只能是一盤散沙。
“你們都是讀書人,道理,圣賢書里都有,你們都讀過,你們的先生講得也要比孤好,孤也就不再啰嗦。”
“孤要告訴你們的是,入我軍中,就要有殺身成仁的準備。”
“孤要的軍隊,不是樣子貨,不是看家狗,而是知榮恥,明征戰,敢赴死,為勝利一往無前的文明之師!”
“如此,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才能保萬民,復故土,開疆域,興華夏,才能使先祖血脈薪火永繼,使圣賢榮光照耀寰宇,使炎黃族裔永遠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
“一將功成萬骨枯,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無數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此時入我軍中之人,或許在五年后,近半都將犧牲于戰場,十年二十年之后,可能十不存一。”
“但孤相信,還會有無數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繼地填補進來。”
“因為這支軍隊,不是為己而戰,不是為孤而戰,也不是為大宋皇朝而戰,而是為華夏而戰!”
“我,趙孟啟,有幸生于此世此時、此族此裔,此生無他愿,只求為華夏而死!”
“諸君,可有同此愿者!?”
趙孟啟嘶聲狂吼,滿面猙獰。
整個校場一靜,隨即爆發出更加狂躁的嘶吼,如驚濤,如駭浪,如浩蕩洪流。
“愿!愿!愿!為華夏而戰,義不容辭!”
“戰死!戰死!為華夏而戰,死得其所!”
“生為華夏人,死做華夏鬼!”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場數千人,喊出不同的語句,卻表達著同樣的誓愿,狂熱而紛雜。
隨即,東衛兵士吼起了軍歌,引領著溪流百川匯成大江大河,同歸大海。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云!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
這歌聲,震徹校場,穿透整個大營,沖刷著這片大地,激蕩著無數人的內心。
此情此境,馬光祖空張著嘴,呆滯半晌而不自知,目視耳聞中,全是‘華夏’二字。
吳潛算是有些心理準備,更早一些從這情緒中醒轉過來,眼中煥發光華。
他抬手推了推馬光祖的肩膀,“華父……可明白殿下招募讀書人的用意了么?”
馬光祖還有些恍惚,“我仿佛看到一條幼龍,正在破殼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