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直炮、臼炮、虎蹲炮就可以形成一個遠中近具備的體系雛形。
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大炮,也需要研究,作為技術積累,但短期內是不考慮量產列裝的,除非有充足的銅料供應,或者鐵炮取得進展。
另外像是子母炮,后膛炮,膛線,整裝彈,單兵火槍等概念,趙孟啟也早就與工匠們溝通過,作為遠景目標,讓他們慢慢研究。
接下來,又看了幾樣新武器。
之前所用的鐵蛋,現在也有了改進型號,把重量減到一斤,做成圓柱狀,并加裝木質手柄,命名就比較正經了,稱為手雷。
還有五斤、十斤和二十斤重的,可借助床弩和拋石機投送,畢竟火炮還要好長時間才能真正列裝,而且宋軍中已經有的武備也能利用起來。
拋石機也是新型的,把以前的人力拉拽式,改成了配重式,并可以就在原來的拋石機上改裝,好處就是可以用絞盤復位,節省大量操作人員。
這個圖紙給了馬光祖一份,讓他在建康府改裝制造,也不用太擔心泄露,反正蒙古人不久后就會得到這項技術。
最后展示的是火箭,這玩意不算稀奇,原理簡單,宋軍中也有,但多是將火藥筒綁在箭桿上,用于助推。
不過趙孟啟這個算是土法喀秋莎,或者說是密集型超級躥天猴。
用薄鐵皮做成空心圓柱,里面填充鐵粒和三斤火藥做戰斗部,后面接上一尺長兩寸粗的竹筒,里面也裝火藥,做發射部,同時加裝了硬質翼片,以穩定飛行狀態,反正外形和后世的火箭彈還是很像的。
發射架外面是方形,里面排列著二十個鐵筒,把火箭彈裝進去后,連接好引線,點燃后火箭彈就一一飛射而出。
這次是對著湖面發射的,特意采用了比較大的仰角。
火箭彈拖著白煙在空中飛行,軌跡多少帶著一點扭曲,二十枚火箭彈越飛越散亂。
飛到五六十丈后,有的還在高空,有的卻扎進湖水里,然后逐一爆炸,聲勢驚人,煞是好看。
湖面翻騰蕩漾,湖上卻烏煙瘴氣,過了一小會,甚至有十幾條翻著肚子的魚浮到了水面。
看到這結果,趙孟啟摸了摸鼻子,這玩意,估計連喀秋莎的百分之一都不如,不過比明代的一窩蜂還是強了許多。
單個的準頭確實太沒譜了,如果密集使用,還是挺有殺傷力的,關鍵是這玩意便宜,二十枚也不過五貫錢,炸死一個敵軍就算值回本錢了,多的不管是傷是死,都是大賺。
“這…火箭炮,威力遠勝臼炮,當多多制造!”
吳潛揪著胡子,瞪大著眼睛,似乎還在回味剛才爆炸連連的場景。
“若是城頭布置百十臺火箭炮,一次便可滅敵數千!善!大善!是該多多制造,愈多愈好!”
馬光祖今日見識了這么多新軍器,此刻卻依然保持著亢奮,“我大宋雄起之日,就在眼前!”
趙孟啟卻忍不住給他潑了點涼水,“火器將成為戰場的主宰,這是必然的,不過卻還需要漫長的發展,如今咱們受技術和原料的限制,三五年內是基本不可能大規模生產的,就拿這銅料來說,要不是之前查抄劉家繳獲了上萬斤倭國銅錠,這幾門實驗炮可能都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