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遭了水災,朝廷免去了受災地區的田賦,不過預計到了明年,光是稅糧就能上繳一百萬石。
這數字不少,因為平江府歷史最高時都沒超過七十萬石,往常一般都是三十多萬石。
這數字也不多,因為大明朝時,給蘇州定下的田賦是兩百萬石。
加上隱田轉化為官田,實行田莊經營,還能向朝廷提供更多糧食,這樣就不需要再用和買來補充朝廷的糧食需求,免得小民再遭盤剝。
除了田賦外,無論是大明還是大宋,都還有其他名目的稅課,大明是在一條鞭實行后全部折銀,進行貨幣化征收。
而趙孟啟也打算,等到時機成熟,就消減一些名目,然后也實行貨幣化稅收。
大明是在有了充足的銀子流通,才有了一條鞭法的實施基礎,但還是逼得許多平時手中無銀的百姓,在糧食豐收后不得不低價賣糧換銀繳稅。
趙孟啟要避免類似弊端,就必須先完成貨幣改革和糧價保護機制。
政治的事就是這樣,相輔相成,循序漸進,說起來復雜,做起來更復雜。
要是讓趙孟啟親手來操作,那他肯定是沒這個本事的,關鍵是也不用他親力親為啊。
吳潛、馬光祖、謝方叔、江萬里、楊棟、葉夢鼎等等,哪一個不是治政老手?
他只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辨證過可行性后,細節的東西自然有這些人會去完善,若是有缺陷有不當之處,他們也會設法彌補規避。
這次回臨安,江萬里帶著六百多太學生也一起,雖然大多都不是臨安人,可立了功就該受獎。
當初趙孟啟承諾他們只要通過了考核,便可釋褐授官。
現在經界成果就是一份完美的答卷,等趙孟啟回臨安后,就會開始在朝中運作,起碼得給他們謀個九品的官身。
當然,即便有了官身,這些人中大多數在三五年內依然是干經界的活,然后再慢慢填充到其它職位上,成為趙孟啟在政治上的嫡系。
船隊中另外還有一批人,就是趙鶴云帶領的‘銀行家’們。
此時說他們是銀行家當然是笑談,可若干年后,執大宋金融之牛耳的,確實是他們。
他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建立大宋皇家銀行臨安次級總行,因為趙孟啟心目中的經濟中心,就是平江府,總行肯定不挪窩。
總得來說,趙孟啟這次平江府之行,收獲還是很大的,俗一點,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
船行慢悠悠,第四天終于到達了臨安。
停靠的地點就是燕王府北邊二里處的碼頭,當初從這里出發的,今天也是回到了這里。
只是,景象已經變得和當初大不一樣了。
之前只是能停靠兩三艘船的小碼頭,如今挖出一個直徑一里的半圓形泊灣。
岸上,是一座座排列齊整的大型貨棧倉房,方方正正的磚石水泥結構,屋頂倒還是人字形。
用大石堆砌,水泥加固建成的弧形岸堤,每隔二十丈距離便向水面伸出三十丈長三丈寬的永固棧橋。
棧橋兩邊都是泊位,可以同時停泊最少六條運河漕船,九個棧橋就是最少停泊五十多艘最大規格的漕船。
棧橋上立著一些像后世塔吊一樣的設備,一丈多到兩丈高的都有,用于裝卸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