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啟一通忽悠,讓李曾伯重燃斗志。
隨后,朝廷也難得大方起來,給李曾伯加官進爵,封華亭縣開國伯,進觀文殿學士,加太子少保,簽書樞密院事,出任廣南制置大使兼湖南安撫大使,知靜江府。
于是李曾伯在臨安待了不到半月,就屁顛屁顛地上任去了。
到七月初一,籌備已久的天下日報就要正式發售了。
報紙這東西,在此時并不算什么新鮮玩意。
朝廷的官方邸報,由進奏院負責編刊,定期向全國官吏發送,被稱為‘進奏院狀報’。
而民間其實也有不少各種小報,南渡之前就已經存在,此時更是十分尋常了。
臨安城中就有專門的報攤,每日凌晨就開始售賣‘朝報’,不是手抄,而是印刷的,甚至每日一刊,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
當然,這只是民間假托‘朝報’之名,私下編刊的,也被當時人稱為‘新聞’。
朝廷雖然設立了管制機構,卻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為士大夫們都是追求‘言論自由’的。
因此不受約束小報為了博眼球爭銷量,在內容上費盡心思。
他們甚至有專門采訪消息的人,還有衙門中役卒小吏暗中幫他們收集官方內幕信息,被稱為‘內探’、‘省探’、‘衙探’。
朝廷還沒有公布的政事,比如官員陳奏卻還沒施行的,中樞還在研討商議的,以及某些內幕、宮闈秘事等等,八字沒一撇就早早傳播了出去。
甚至有撰造命令,無中生有,夸大實情,妄傳事端,膽大妄為的程度可能超乎后世人的想象。
就如大觀四年時,有份小報刊登了一份道君皇帝斥責蔡京的詔書,但這詔書卻完全是小報杜撰出來的,屬于偽詔,放在別的朝代,無疑是誅九族的大罪,但在當時,這起“輒偽撰詔”事件最后卻不了了之……
南渡之初,又有小報偽造、散布趙九妹的詔書,令趙構非常尷尬,不得不出面澄清。
而朝廷也一再發布法令,企圖嚴行約束小報,但總是屢禁不止。
有時候,這種小報就會淪為某些人打擊政敵的武器,通常還十分有效,朱熹就深受此害。
朱熹一直都是經界政策的支持者,六十歲時,出知漳州,負責在泉、漳、汀三州的推行經界。
這次經界的宗旨,是不改變原有賦稅總額,而是根據實際田土所有來平均賦稅,富者多納稅,貧者少納不納,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要損害豪強地主的利益。
福建這個地方呢,在宋代一直都是科考興盛之處,在朝中做官的人多,于是形成了許多官僚地主,土地兼并非常嚴重。
朱熹想要動他們的奶酪,自然遭到了這些人的強烈反對,于是動用各種手段,什么批判他的學術啊,打擊他的名望啊,抹黑他的人品啊……
當時,小報就曝出他與兒媳偷情的消息,不久又說他爭風呷醋,差點殺了著名營妓嚴蕊等等。
事情寫得有鼻子有眼,緋聞艷事又向來受吃瓜人士歡迎,于是讓朱熹榮登十大娛樂風云人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