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一愣,“詩詞?那不是該咱們付潤筆么?”
“咱們的報紙,要爭取覆蓋盡量多的人群,所以我要求你們多發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朝廷的政令呢,刊登了原文后,也要進行詳細解析,務必讓百姓理解透徹……詩詞不過是文人的游戲,大多數受眾其實沒興趣,而文人在報紙上發表詩詞,其實是報紙幫他揚名,自然是誰受益誰付錢了……”
對于趙孟啟這番理論,王應麟聽懂了,但總覺得別扭。
說著話的工夫,工人就將一捆一捆的報紙裝上用來分發轉運的馬車。
隨后馬車奔赴臨安城各個廂坊,送到各個站點和報亭,報亭是固定發售點,而每個廂坊還有數量不等的報童負責流動叫賣。
這些報童都是十歲到十二三歲,大多數是城中貧苦人家的孩子,還有些是慈幼局的孤兒。
并不是趙孟啟要壓榨童工勞動力,也不是讓這些半大孩子以此謀生,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慈幼局經過整頓后,孤兒們得到了真正的救助和照顧,不再缺乏衣食,而且趙孟啟還給他們設立了蒙學。
讓他們賣報,既可以鍛煉他們自食其力的觀念和能力,又能讓他們融入社會,順便賺點私房錢。
另外,趙孟啟還在城中窮人較多的地方設立了蒙學,不但免學費,還提供兩頓餐食,條件就是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
賣報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一樣有工錢拿。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人們往往不珍惜無償得來的東西,而且會養成惰性。
這并不是趙孟啟的臆斷,而是實際發生著的事,此時社會救助機構被人詬病的一項弊端就是‘養懶漢’。
這些孩子在辰時賣上一個時辰報紙,然后就要回到學堂中去。
因此他們身上穿著統一的藍色衣服,既是制服也是校服,在站點取到報紙后,放入特制的挎包中,然后麻利的跑到各自分配的街巷。
幾乎在同一時間,臨安全城各處都響起清脆而響亮的童音。
“賣報賣報,五文錢一份,有燕王殿下最新詞作啦!”
“天下日報,日報天下啰!蒙古韃子進犯揚州,夏貴將軍率軍救援,巧設埋伏,痛擊蒙軍,解除揚州危機!”
“好消息好消息,臨安到建康的定期航船正式開通了,全程客運船票只要一貫錢啦!還可以托運大小貨物,保證準時安全到達啦!”
“招工訊息,盛興織造公司招聘大量織工繡工啦,工錢優厚,多勞多得!”
“新聞新聞,普寧坊王家娘子產下四胞胎,朝廷嘉獎三十貫……”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