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傳召,趙孟啟往皇宮趕。
其實在福建方面的消息呈報到朝廷的第一時間,他就已經知道了。
別看他很少參加朝會,也不怎么進城,可朝廷上的風吹草動卻瞞不過他的耳目。
何況,他和謝方叔一直保持著聯絡,謝方叔急報朝廷的同時,自然也給他送了一封親筆信。
信中說道,“老臣雖側重于流求及殿下所交代之事,卻并未忽視路中民政,適逢夏稅開征,還嚴令各地不得出現盤剝之事,對貧苦之家不得催苛。寧化暴亂前,一切公文往來都很正常,未發現任何征兆。寧化亂起,老臣甚為驚愕,也立即下文令張宴然設法控制事態,并派出五百左翼軍前去。”
左翼軍是紹興年間成立的,當時就是因為閩粵贛交界地帶盜賊頻發,而朝廷派來的軍隊無法有效打擊,因此才集合豪強民團和地方部隊,加部分駐泊禁軍混編建立的。
其體制上隸屬于殿前司,是朝廷正規軍,官員也由朝廷調派,但實際上,財務由地方政府籌措支持,接受安撫使的節度,軍隊的成員也以福建地區為主,又旨在維護地方治安,明顯地具有地方軍的色彩,朝廷則借人事任命與指揮調度的方式來操控軍隊,淡化地方的色彩。
成立初期,左翼軍的戰斗力還是很強的,不但平滅了地方上的各種叛亂,甚至還屢屢被朝廷調派到其他戰場,參與到對抗金兵的戰斗中。
不過開禧北伐之后,左翼軍也犧牲慘重,實力大傷,一直沒恢復元氣,反而要倚靠淮軍來敉平福建境內的亂事,其戰斗力日益低落。
謝方叔執掌福建以后,著力整頓軍事,汰劣選優,將原本編制五千人的左翼軍擴編到八千人,戰斗力提升還是很顯著的。
從三月份開始,謝方叔就按趙孟啟的指示,開始派兵登陸流求島,以建立開拓基地,并對流求情況進一步摸底。
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千多左翼軍被派到了島上,留下四千多還要分別駐守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和建州等。
留在泉州的算上水軍,也不到兩千,而汀州原本有三百人,因此謝方叔派出五百援兵也是經過權衡后的極限了。
別看寧化縣亂民聲稱有一萬多兵力,但都是烏合之眾,只要應對得當,數百甲堅器利的正規軍就足以對他們造成致命性打擊。
因此一共八百正規軍,即便不能剿滅叛亂,也肯定能夠將叛亂勢頭控制住。
按理說,地方官府和豪強應對這種如家常便飯一般的叛亂應該輕車駕熟,而謝方叔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只是覺得寧化縣衙肯定有問題,還想著等亂事平息后,好好審查處置相關官吏。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才派出援兵四五日,估計都還沒走到龍巖,各地就接二連三地傳來噩耗。
然后,謝方叔發現自己的公文和命令,出了泉州城后,就猶如石沉大海,根本就得不到任何回應,而且各地的信息也全都中斷了。
一時間,泉州城仿佛成了一座孤島,因此謝方叔基本沒有辦法對情況再進行深入了解,只能糊里糊涂向朝廷告急。
“……如此情形實在太過詭秘,老臣以為,此事并非突發,而是早有預謀,且所圖甚大。在此事中,絕對少不了福建地方勢力的參與,因此老臣很難分清何人可信,也不知道朝堂之中有沒有他們的同黨,還請殿下謹慎,也提醒官家及中樞慎重決策!”
“……老臣無能,有負官家及殿下重托,惟愿與泉城共存亡……”
看完謝方叔的信,趙孟啟心中不由苦笑,自己還是大意了啊!
他其實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張會傷害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才采取了比較緩和的手段,以武力震懾和利益交換,逐步緩慢地推行改革。
就拿經界法來說,即便平江和嘉興兩府實施得很順利很成功,但他也沒想著一股腦在全國展開。
一來他清楚政策最重要的還是執行,只有嚴格控制執行過程,才能避免發生歪嘴和尚把好經念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