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是福建最早的一座城,距此時約有一千四百六十年了。
經過不斷增建擴大,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共有水陸城門十一座,東西兩門相距六里,南北相距五里左右。
不過宋人建城更講求實用,大城形狀未必規整,這福州城的外形就比較奇怪,約莫像一只揚起短翅的胖鴿子。
也是因為已經盡量把平坦土地納入城內,后來除了明初略微向北將屏山包入城中外,基本也就沒變過了。
隨著趙孟啟這支分船隊率先到達福州,其余四支分船隊也在一天內陸續抵達。
船隊卸空后,稍微休整了兩天,除了那艘神舟和四艘定海軍戰艦留下外,整個船隊又匆匆出海北上,好將后續部隊運來。
然后不管是東衛也好,馬司右軍也好,雖然沒少乘坐內河船,但到了海上仍舊被顛得三葷六素的,大部分將士暈船都較為嚴重。
因此登陸后,還需要緩上幾天才能恢復戰斗力,不過大軍并沒有直接進入福州城,而是在城西外搭建野戰營寨駐扎,趙孟啟只帶了五百多人入城,并設置節度府。
這種不擾民的作風,令福州城官民嘖嘖稱奇,贊揚不斷,而對燕王的感觀更是直線上升。
除了大軍需要恢復戰斗力外,也還有許多出征的準備工作要做,因此把出兵日期定在了八月二十三。
東衛和右軍都是戰斗編制,也有后勤單位,但長途作戰還是需要征調配置運輸力量。
按此時的慣例,一般是用廂軍或者民夫來運送輜重。
不過福州的廂軍經過歷史沿革下來,一部分改成禁軍或并入左翼軍,剩下的也不好調用。
一個壯城指揮三百多人,設置的本意是輔助城防的,實際上卻要負擔城內雜務及各衙門役使。
一個牢城指揮不足兩百人,由待發配的輕罪犯人組成,司筑城營造等雜役。
一個都作院指揮定額三百,說白了就是工匠,負責修繕打造器具,戰時相當于后世工兵。
沙合門外還有一個寧節指揮,不到四百人,用來安置軍中傷老病弱人員,算是軍方養老院。
至于民夫,在趙孟啟的觀念里,不到迫不得已還是能不征就不征,就算要用也寧可花錢雇。
于是,這后勤運輸的差事就落到了駐泊禁軍和水軍的頭上。
福建路的系將禁軍屬于東南第十將,福州有四個指揮,定額是兩千零四十人,實際缺額一半,只有九百九十八人。
還有一個不系將的有馬雄略指揮,定額四百,實員二百一十三,馬倒是有一百二十余匹,不過都是矮小的駑馬,勉強能騎乘,但最好的用處卻是馱物拉車。
把這些都調集出來,再配屬一個東衛營做保衛,然后承擔陸地運輸倒是足夠了。
水軍也屬于不系將禁軍,分有荻蘆寨和延祥寨,十三年前合并成了武濟水軍,定額是一千五百人,因為成立時間不長,缺額不算很嚴重,實際還有一千二百多人。
裝備了兩艘名為白鷂的海上戰艦,十多艘小型快船,另外還有五十多艘內河船,規格不大,也沒武裝,就是運輸用,和民船沒啥區別,約莫平日也是用來「做生意」的,船況倒是還保持得不錯。
再從民間征集雇用了兩百多艘民船商船,也就足夠水上運輸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