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啟送了一批老舊軍械給真臘,他們感動得差點喊爸爸。
另一邊,又派遣使者,以商隊形勢,通過安南南部,進入勐泐。
勐泐的王都是在滄江江畔的景隴,所以也被稱為景隴,或者景隴金殿國。
該國估計約有八百萬人口,近萬頭被馴養的大象,也算是地區強國了。
主要是,它北臨大理,能直接威脅大理到安南的路徑。
做完一系列布置后,已經到了八月底,占城的局勢也平順下來。
因此,趙孟啟開始從占城撤軍。
只留了兩個團,其余都撤到了瓊州島,繼續練兵。
九月時,趙孟啟收到了軍情司送來的兩個情報。
一個是從北地,經臨安,輾轉傳遞才到,關于蒙古上層權力斗爭的。
蒙古人有兩個難以動搖的傳統舊制,‘忽里勒臺’和‘幼子守灶’。
忽里勒臺,也可以稱忽里臺,是蒙古語聚會、會議的意思。
最初,是蒙古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議事會,用于推舉首領,決定征戰等大事。
大蒙古國建立后,就演變成決定軍國大事的諸王大會,或者說是大朝會。
于是,不論是先朝大汗生前制定的繼承人,還是明爭暗斗搶來繼承權。
在形式上總要召開忽里臺,由諸王、貴戚推舉過后,才能正式即汗位。
幼子守灶,則是蒙古人一直以來的財產繼承制度。
一個家里的老爹還活著的時候,就會逐漸把年長的兒子分出去,給予財產、部屬,成家另過。
分配原則就是,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當然都是嫡子。
蒙古汗國實行的分封制,便是由此而來,宗王都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也就有了爭奪汗位的能力。
這兩個鐵桿舊制,導致汗位繼承問題充滿變數,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和斗爭。
當初鐵木真有四個嫡子,幼子拖雷按傳統,一直跟隨在老爹身邊,也最受寵愛。
要是依照舊制來,下一任汗位肯定是由拖雷繼承的。
只不過,鐵木真或許覺得三子窩闊臺的治國才能更為全面,更有利于蒙古汗國的未來。
于是,權衡猶豫日久后,終于在臨死前指定了窩闊臺成為繼承人。
鐵木真死后,忽里臺召開,推舉新大汗。
不少王公重臣恪守舊制,主張立幼子拖雷,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命。
此時,老大術赤已死,老二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拖雷勢孤,也只得表態擁立窩闊臺。
也就是鐵木真余威尚在,否則說不好就是一場內戰爆發。
窩闊臺做了第二任蒙古大汗,在考慮繼承人時,屬意同樣排行老三的闊出。
可惜闊出在端平三年攻打宋朝時,也不知道是戰死還是真病死,反正掛了。
窩闊臺傷心之余,就把闊出還不到三歲的長子失烈門指定為繼承人。
大概十六年前,嗜酒如命的窩闊臺,最終把命給了酒,死在了西征途中。
按照蒙古習俗,部落首領死后,由其長妻主政,直到新的首領即位為止。
但窩闊臺的長妻沒兒子,并且追著老公前后腳就死了,死得正常不正常,那就不好說了。
然后,生了許多兒子包括長子的第六皇后乃馬真在察合臺等宗王的支持下,臨朝稱制。
這個老六,掌握最高權力之后,就想推翻窩闊臺的遺囑,廢黜孫子失烈門,改立自己的大兒子貴由為大汗。
據說,三兒子闊出雖然也在乃馬真名下,但可能不是親生,對失烈門這個孫子也親不起來。
也可能是失烈門的名字不吉利,又失落,又裂開的,只能落個撕心裂肺……
老六皇后這操作,自然引起許多反對,貴由本人也在征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