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折騰了五年之后,才勉強召開了忽里臺,又一番權術運作,強立了貴由為汗。
不過這種汗位虛懸好幾年的事,在蒙古也不算稀罕事。
貴由汗在位不滿兩年,就不明不白的死了,由皇后海迷失稱制攝政。
海迷失為貴由生了兩個兒子,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這倆在汗位爭奪上太過劣勢。
為了在權力爭奪中獲取更多支持,海迷失又把窩闊臺當初的遺囑搬了出來,試圖擁立差不多有十五歲的皇侄失烈門為汗。
但是遭到術赤系和拖雷系諸后王反對,汗位久議未決,明爭暗斗不斷。
差不多耗時三年,在長支宗王拔都得力挺下,先后兩次召開忽里臺,推舉出拖雷的長子蒙哥為汗。
自此,轉了一大圈的汗位,又轉移到了拖雷一系,為后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種子。
可憐孩子失烈門,再次撕裂了。
窩闊臺系當然是不甘心汗位旁落,兩次忽里臺都缺席,并拒絕承認蒙哥汗。
蒙哥汗親自率軍,鎮壓反對派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諸王。
無暇分心的情況下,便讓親弟忽必烈替自己總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
不過忽必烈采納漢人謀士姚樞的建議,請求只掌漠南軍事,不領民政,以避免蒙哥猜忌。
忽必烈年青時便熱衷漢學,并收用了許多投靠蒙古的漢人文士謀臣。
總領漢地軍事后,建藩邸于金蓮川,廣招四方學士,形成了一個高效而全面的謀臣侍從集團,被稱為‘金蓮川幕府’。
這個班底,也正是忽必烈崛起的基礎。
到任第二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率軍十萬出征大理國。
大軍從金蓮川誓師啟程,用了大約十三個月進抵金沙江,再用了一個多月全殲大理主力。
然后忽必烈命兀良合臺繼續東征未降服的各部,自己率軍北返。
兀良合臺在八九個月后,俘虜大理國王段興智,大理國正式滅亡。
算算時間,剛好有三年了。
再過多四五個月,趙孟啟來這個世界,也是三年。
遠征大理的成功,展現了忽必烈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蒙哥的褒獎和信重。
忽必烈先后得到京兆和孟州作為封地,又以便宜之權治理河南、關中。
設立了河南經略司、京兆宣撫司等,對地方進行管轄治理。
忽必烈采用漢法,任用士大夫,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成效顯著。
這令他取得了北地漢人地主的擁護,還成功拉攏到部分漢地世侯的支持。
然而其藩府勢力日益強大,必定引起蒙哥的猜忌和警惕。
加上,大多數蒙古貴族只喜歡掠奪,習慣了肆意征索,壓根沒有生產建設的興趣。
在忽必烈的新政下,他們無法再為所欲為予取予奪,自然心生不滿,怨恨重重。
所以不斷向蒙哥打小報告,說忽必烈在中原深得民心,不日將樹大根深云云……
于是,就在今年春天,蒙哥將忽必烈的兵權解除。
并派人審查河南和京兆的財賦,以此羅織罪名,懲處剪除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吏,削弱他的勢力。
至情報發出時,忽必烈損失慘重,還無力掙扎反抗,似乎就要徹底失勢了。
不過趙孟啟清楚,忽必烈肯定會忍辱負重,以求得蒙哥諒解。
就算眼前會損失在中原擁有的權力,但等到蒙哥發起對宋戰爭時,肯定會恢復對忽必烈的重用。
軍情司倒是還稟報,有意采取一些行動,激化事態,爭取擴大蒙古內部的紛亂。
趙孟啟樂見其成,但并不抱太大希望,畢竟軍情司目前對敵后的滲透太淺,未必有力量弄出動靜。
不過趙孟啟也沒打算下令阻止,實在也是鞭長莫及,還是讓一線人員自主把握吧。
另一份情報,也是軍情司送來的,來源地倒是很近。